欧洲城市发展主要有两条线:一是城镇商人、僧侣建构的,一是庄园经济。农奴逃到城里待满101天不被抓获,就可以变成自由人。所以,中世纪德国有句谚语一直流传至今———“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
彼得·霍尔 (Peter Hall)在其研究中,考察了不同历史时期里最为辉煌的城市,发现每个城市的“黄金时代”都缘起于在特定时间点上多种文化的集聚和交融。孙施文认为,多元是城市的应有之义:“多元不仅仅是多样。上海的新天地只能算多样,是适合特定层次人群的多样化需要———健身、购物、餐饮、娱乐等;多元源自不同的人群,并不仅限于来源或出生的差异,还有其所依循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简言之,你有你的生活方式,我有我的生活方式,大家都过得很好。”他强调,多元应体现在城市的方方面面,不能什么都要求整齐划一。
于海从城市空间“太干净”这一点上来解释“多元”的缺乏:“街边就光是商店,为了吸引国际一线品牌的进驻,新建了很多豪华建筑。”他将纽约和上海作了个比较:“大家都知道第五大道是全球的名牌朝圣地之一,但商业街只是它的一个角色。老建筑、博物馆,特别是以华盛顿广场为中心、向外辐射而建的纽约大学,都让这条街的角色丰富;我们的南京路上不会有大学,淮海路上曾经有个比乐中学,现在变成了中环广场。街道不能完全商业化,学校、图书馆、游泳馆……都可以有。活动类型丰富了以后,城市多元性才能体现出来。”
“多元”还依靠流动,需要游走在不同的空间。“事实上,中国的城市非常缺乏流动性,人们做事总希望一次性固定。”孙施文举例说:“现在房价那么高,很多人抱着一辈子就这么一次的想法买房,力争面积一次性到位、装修一次性到位。如果三五年后想换个环境的话,轻易也换不动了。这就跟年轻人换单位找工作一样,‘扎根,的观念太重,没有流动的欲望与可能,削弱了城市活力。”在孙施文看来,城市应是个极富动态的地方:“喜欢什么样的环境,就营造什么样的环境。人需要动起来,在不同的圈子里面接受‘刺激,,才能有思想的碰撞、创新及文化交流。”
作者:乐阳
编辑:于颖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