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记忆:早期高级文化中的文字、回忆和政治身份》([德]扬·阿斯曼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文字、回忆和政治想象在每一种文化中都会与文本形成、书写形式、传统建构产生重要联系。回忆是对过去的指涉,政治想象代表一种身份认同,二者共同形成了文化上的连续性,进而造成“传统”的形成。每一种文化都会形成一种“凝聚性结构”,并将“过去”与“现实”连接起来。就此而言,我们看到的任何一种经典文本,无不凝聚着书写者过去的经验与回忆、书写者所处“现实”时代的理想与希望,甚至书写者对“未来”的憧憬和渴望。本书提出的“文化记忆”理论,具有一定普遍性,有助于我们对文本结构形成过程的认识和研究。尤其是书中提出的“集体记忆”在八十年是一个边界值、四十年是一个时代的重要门槛的说法,有助于我们从不同角度认识经典文本的材料选择、记录者的政治立场、文本的结构与层次等问题。
《傅山的世界:十七世纪中国书法的嬗变》([美]白谦慎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明清鼎革之际,晚明文人的思想与学术发生重大转变,但书法仍然得以作为一种艺术遗产被带入清代。傅山作为明清之际重要的书法家,其书法成就与理论,不仅体现了晚明精英文人精致的物质和文化生活,而且是17世纪中国书法由“帖学”向“碑学”转变的重要见证。在易代之际的历史背景下,傅山的书法世界里,代表的是北方学者在特殊时代中的思想纠葛、心灵矛盾和精神焦虑。他提出的“宁拙勿巧,宁丑勿媚,宁支离勿轻滑,宁率直勿安排”的“四宁四勿”美学观,不仅是一种书法理论,也蕴含着傅山对人生、社会、政治的认识与总结。从某种程度上说,生活在17世纪的中国,傅山对内心与自然、传统与创造等关系的认识与表现,与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时期的思想家具有很大相似之处。通过研究古代学者的艺术世界,进而反映他们的生活状态、精神追求、学术倾向和政治态度,本书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作者:孙少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编辑:于颖
责任编辑:任思蕴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