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报恩寺大殿遗址地下,藏着北宋长干寺塔的地宫。丝绸博物馆展出那里出土的各种织物,周末前往参观。其地在西湖南侧山脚下,只有一条通路,因此车流缓慢,正好游目四顾。四月下旬春气蓊郁,远近深浅一碧。行人散在其间,大多如碎花点缀山林,配色清浅又和谐。
云翳浓重,日光偶然漏泄,点亮下界几点金红。这却令人诧异,顺着光芒停眸,居然是姑娘头上流苏步摇。它果真一步三摇,向着博物馆里晃悠进去了,倒显得我们轻狂冶荡,追逐芳尘。很快又看到更多靓装男女,素衣朱绣,云髻峨峨,都向展厅内迤逦而去。原来当天有宋明衣冠讲座,许多汉服团体共同协办。大家趣味显然不同,汉晋唐宋元明济济一堂。水平当然也各自有别,一种动止合宜,雍容镇定,勇于忽视周遭几十道目光;另一种满身绣遍中国元素,兰草莲花,凤凰仙鹤,然后殷勤四顾,烟视媚行。更有道具齐全者,书囊剑袋都在身侧,腰上三四个荷包穗子翻飞。
所有这些人,终于都来到大中祥符四年(1011)入土的各种文物前面,垂首静观。昔人用的与今人穿的,毕竟是天差地别。绞经纱上开满了小菊花。罗巾与绢帕尺幅都大。普通人家用素色,富贵者用绣花、织金与描金。一块块绫罗绸缎,当年都写满愿望,包裹宝物,掩埋在佛塔地宫中。
上下千年,风俗各别。祈愿者在织物上留下名字,男士名为“文雅”、“元达”、“光义”、“守信”,平允畅达。更好听些的,有“怀玉”、“仲堪”、“仲暄”、“仲良”、“仲贤”;女子多用“三娘”“五娘”等行第指代,只有小女孩儿乳名可知,似乎是“赞娘”与“师姑”。这些命名方式如今不复流行,在此驻足的男男女女,不知都叫做什么。
衣冠可复,往昔不可追。只有无数平凡的愿望,一代代相沿不绝。将去之际环视展厅,他们还在谛视;正围绕一块绣帕,上写着“永如松竹”。
作者:陆蓓容 责任编辑:安迪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