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宾:徐剑(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副院长、媒体与传播学院教授)
■采访:陈瑜(本报记者)
塑造城市国际话语权,软实力是关键
文汇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下大气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此次市委全会聚焦“软实力建设”,提出“着力增强全球叙事能力,扩大城市软实力的国际影响”。在您看来,“软实力”建设对于塑造城市国际话语权具有怎样的意义?
徐剑:软实力是城市最高阶的竞争力、影响力和吸引力,它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影响公众对城市的认知,凭借软性的力量在全球范围内塑造城市的话语权,穿透历史的迷雾清晰地传递自己的价值观以塑造伟大的城市。可以这样说,上海要代表中国,在全球讲好治理故事,就必须把软实力建设提上关键议程。
城市软实力的价值内核是城市精神,有什么样的城市精神,就会涵养出相应的城市气质和城市形象。习近平总书记2007年在上海工作期间概括了“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上海城市精神,2018年在首届进博会开幕式主旨演讲中指出,“开放、创新、包容已成为上海最鲜明的品格”。生活在上海这座城市,可以让改革者进取,让开放者卓越,让创新者成就,让奋斗者自强,让追梦者无畏,其内核就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如果说,上海作为一座伟大的城市,要给历史、给当下、给未来贡献什么,我想这就是最重要的价值观财富。
以电竞等核心文化产业塑造上海形象标识
文汇报:当今世界,软实力越来越成为一座城市综合实力的重要标识。创意伦敦、时尚巴黎、动漫东京……提起这些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顶级城市,我们最先想到的不是它们的经济实力,而是它们身上独特的文化标识。
徐剑:的确,文化标识是城市软实力在媒体和公众心目中最重要的认知图示。纵观全球顶级城市,无一不是国际文化大都市。一座城市独特的文化标识是城市的靓丽名片,决定着城市在全球媒体的呈现框架。国际文化大都市的成功,有三个共同经验:一是培育城市的核心文化产业,根据各自的发展特点,打造自己的独特城市文化标识;二是面向全球市场,视野不局限于本地和本国,共筑全球化的产业价值链条;三是围绕核心文化产业,做好标杆性文化节庆,通过全球化的文化狂欢来传播自己的文化特色符号。三者共同作用,最终塑造其在媒体形象上的全球核心竞争优势识别系统。
文汇报:上海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产业“琳琅满目”,正在加快建设亚洲演艺之都、全球电竞之都、网络文化产业高地等等。在您看来,要构筑“上海标识”,有哪些核心文化产业可以挖掘?
徐剑:我认为,与顶尖的国际文化大都市相比,上海很难在它们已有优势的竞争领域后来居上,只有另辟蹊径,弯道超车。我们这些年来一直在做上海文化产业的研究,发现在数字内容产业,上海的发展速度最快,产业链优势最完备。尤其在电竞领域,在全球可比城市中,已成为当之无愧的领跑者。上海应在这些领域单点突破,先做到极致,继而覆盖到整个数字内容产业,塑造自己在全球媒体独特的形象标识。
讲好上海故事,传递适用于全球的人文价值
文汇报:讲好精彩的城市故事,对提升城市在国际上影响力有怎样的意义?
徐剑:提高城市的传播力,关键是要“故事驱动”,通过故事来引发受众的情感共鸣。伟大的城市都有丰富、精彩、打动人心的故事,要通过这些故事推广城市价值、展示城市形象。大众传播的核心是有口皆碑,对于城市推广而言,核心是生产具体的、细节的、有亲和力的故事,剩下的就是让受众自发去讨论,帮助你传播。听故事、讲故事,是我们认识世界的基本途径。历史上伟大的演讲者都深谙传播之道:人类不喜欢听事实和数据,但擅长理解故事。
国际大都市都很擅长讲自己的故事。如2017年奥斯卡获奖电影《爱乐之城》(英文片名《La La Land》)巧妙地将洛杉矶简写LA植入其中,把一个种族和治安情况复杂、阶级分化严重的洛杉矶,描述成充满艺术、爱情、梦想的城市,重新书写了洛杉矶的城市形象。此类影视很多,而上海在这方面的短板还很明显。
文汇报:在您的期望中,一个精彩的“上海故事”是怎样的?
徐剑:我们城市诞生了很多很棒的概念,如人民城市、“五个人人”,但不擅长把概念转化为好故事,通过故事去引发受众的情感共鸣。一曲《成都》让无数青年人向往那个街头的小酒馆,《长安十二时辰》让观众穿越古今,把西安历史的荣耀之光投射到今天的奋斗之中。我觉得上海迫切需要通过市场化的机制,自下而上地生产民众喜欢、喜爱并广为传颂的文艺作品,来反映上海这座人民城市已经发生、正在经历的伟大历史征程以及多彩迷人的生活,向全球传递发端于上海又适用于全球的人文价值观: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作者:陈瑜
编辑:范菁
来源:文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