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古至今,中国人皆善于从生活的各个层面去发现“生活之美”,享受“生活之乐”。中国人的一种生活智慧,就在于将过日子过成“审美生活”。这个传统不仅源远流长而且延续至今。此种原生态的生活美学传统,形成了中国人独有的一种“忧乐圆融”的生活艺术:从诗情画意到文人之美,从笔砚纸墨到文房之美,从琴棋书石到赏玩之美,从诗词歌赋到文学之美,从茶艺花道到居家之美,从人物品藻到鉴人之美,从雅集之乐到交游之美,从造景天然到园圃之美,从归隐山林到闲游之美,从民俗节庆到民间艺术之美,都属于中国传统生活美学的拓展疆域。
中国人对生活之美的追寻为世界其他民族所难以企及,以至于蔡元培曾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著名论断。世界上只有蔡元培在中国将美育提升到如此“文明高度”的地位:美育是自由的、进步的与普及的,由此决定了美育可以积极地推动社会文明进程。在蔡元培看来,宗教以其“强制的”“保守的”与“有界的”特质,难以实现社会启蒙的功能。实际上,由于儒家文明的基本结构的影响,使得“人文化成”的审美教育占据了中国社会的文明发展主导。
回归儒家传统,儒家的“六艺之教”就是源于“生活”而带有“美质”的全面教育。蔡元培曾极有洞见地认为,“吾国古代教育,用礼、乐、射、御、书、数之六艺。乐为纯粹美育;书以记实,亦尚美观,射御在技术之熟练,而亦态度之娴雅;礼之本义在守规则,而其作用又在远鄙俗;盖自数之外,无不含有美育成分者”。这意味着,以儒家为主导的“六艺之教”里面,的确皆包涵美育成分,哪怕是其中“数”,其实也与审美间接相关。在“六艺”的完整谱系里面,大概只有“乐教”大致相当于西方的艺术教育,而其余各项教育其实都是关乎生活经验本身,都是从生活出发并包孕美化的“人文化成”。
(节选自刘悦笛:走向文明中国的“生活美学”,《东方生活美学》总论)
本书涉及东方生活美学的各个维度,东方生活美学关注审美与生活之间所具有的“不即不离”的亲密关系,注重在日常生活当中体味生活本身的“美感”。中国的“生活美学”代表东方传统,这种传统是一种始终未断裂的生活传统,它往往为百姓日用而不自知。中国古典美学作为最“原生态”的生活审美化传统,形成了一种“忧乐圆融”的生活艺术:从诗情画意到文人之美,从笔砚纸墨到文房之美,从琴棋书石到赏玩之美,从诗词歌赋到文学之美,从茶艺花道到居家之美,从人物品藻到鉴人之美,从雅集之乐到交游之美,从造景天然到园圃之美,从归隐山林到闲游之学,从民俗节庆到民艺之美,皆是如此。
编辑:陈瑜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