壁画艺术在现代社会一般被归入环境公共艺术,为整体环境景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城市设计(Urban Design)”的兴起和“环境艺术”“环境意识化”理论的提出,人和空间的关系被提到首要的位置,而这正是早期设计容易忽视的方面。壁画家和设计者不再孤立地把壁画作品作为目标,而是以文化的视角来注视人们的生存空间,根据环境所必需的物理、心理的感受进行综合性的设计,更注重作品的意义、环境的整体性、艺术与工程技术的结合,以及人们与场所空间的关系。
在地铁空间中设置壁画存在两个现实的挑战:一个是求新求变的新时代眼光对一成不变的单调壁画形式的挑战,另一个是对壁画传递时代信息的功能的重新调整。如何创造出保持永恒艺术魅力的作品成了难题。
壁画在本身的观赏性之外,还应具有提升地铁环境的空间美感、抚慰乘客心灵的作用。正如马林万班诺夫所说:“现代人的环境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艺术来起平衡作用,在紧张的现代生活中应当重新认识艺术的功能和范畴,使它跟上时代的步伐。”
梦里徽州;地点:上海轨道交通10号线同济大学站;规格:5450mm×20900mm;材质工艺:金属墙布喷印
然而“艺术”是美的领域,美只有在展开为外在存在时,才能体现它客观存在的真实性。艺术的表现形式历来是艺术创作追求的目的之一。在地铁环境中,乘客是地铁公共艺术品的接受者。在接受过程中,只有当美术作品充分引发和活化了接受主体的情感过程,使图像本身成为凝神观照的独立对象,接受才有可能真正成为使心灵获得愉悦和自由的审美活动。否则,艺术作为最能渗透人心、塑造灵魂的“魔杖”的神奇力量必然会所剩无几。壁画作品在地铁中可体现出不同的特征,具有不同的功效。
如何充分利用材料的原有质感来表达材料的美,亦是壁画创作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在地铁车站中尤为突出。地铁本身代表着高科技,车站中,反映的也多是机械美学。而壁画的介入,正是为了调节环境的气氛。充分表达材料的质感,使人们在看厌了机械美之后,能够获得原始清新的印象,体现时代精神。如上海汉中路地铁站换乘大厅内的灯光装置作品《地下蝴蝶魔法森林》,开创了新媒体艺术进入国内地铁空间的先河,用艺术的魔力为换乘之路增添了梦幻色彩,大大提升了市民的出行体验。
地下蝴蝶魔法森林;地点:上海轨道交通1号线汉中路站;材质工艺:多媒体装置陈蓉娟摄
由于现代壁画的特性超越了传统壁画的概念,它不断地向不同艺术类别、不同材料与工艺延伸、渗透。由于地铁壁画处于地下,与地面壁画相比,对材料的选择会受更多条件的限制,要使用耐潮、抗氧化、易处理、环保生态的材料。几种常用的地铁空间壁画采用的材料包括石材、木材、玻璃、金属、陶瓷等。近些年,随着科技的进步,材料领域也出现了不少新型材料,如地铁石门一路站的壁画《服饰潮流》,就选用了可丽耐,一种新型环保材料。
龙华钟鼓;地点:上海轨道交通11号线龙华路站;规格:2000mm×13000mm;材质工艺:彩陶
地下蝴蝶魔法森林;地点:上海轨道交通1号线汉中路站;材质工艺:多媒体装置陈蓉娟摄
可丽耐制成的装饰壁画反映了都市装饰文化的发展,极具现代感。这种实体面材是杜邦30年前发明的,它是一种天然材料和丙烯酸酯类聚合物组成的高科技产品。由于该材料适合设计方面的各种要求,包括易切割、颜色丰富、经久耐用等,适合各种环境,为设计者提供了无穷的想象空间。“当技术实现了它的真正的使命,它就升华为艺术。”密斯在上个世纪50年代提出的这句话,不仅影响了人们对建筑技术的理解,也影响到好几代艺术设计师。在壁画领域,人们也逐渐清楚地认识到:材料所具有的抽象审美特征可以有效地配合建筑空间所具有的精神面貌。随着壁画设计意识的改变,将材料作为一种语汇加以呈现的壁画形态将逐渐成为主流。(作者系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副教授)
作者:李娟
编辑:王秋童
责任编辑:任思蕴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