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巴桑邓珠获得国际护理界最高奖——“南丁格尔奖”,成为中国唯一获得该奖的男性护士。 “男护士”因此进入大众视野,被称为“稀缺资源”。网络则诠释为“我国新兴的一种职业,从事护理职业的男性。“男护士”果真是一种新职业?
巴桑邓珠
笔者有幸认识聚焦医学史、医学伦理、西医东渐等领域的方益昉教授。他认为中国护理的起步和西医东渐有重要关联,在早期护理史上,应该有过男护士。几天后,方教授转我1912年《博医会杂志》上的英文原版——培训男性护士(《The training of male nurses》)。再次感受严谨的学者思维,研究西医东渐,熟读自1887年创刊的中国医学专业论文,是学术底蕴。
20世纪初的欧美,医生和护士早已成为治病救人的完美搭档,而在中国内地,几乎没有护理概念,对卫生和健康毫不在意。病房简陋肮脏,病人拥挤不堪, 护理原始野蛮,可怜无助的分娩妇人任由肮脏无知的老妇人摆布。
当然,沿海地区的情况要好一些。据记载,自美国传教士麦克奇尼 (Miss Elizabeth Mckechnie)1887 年在上海妇孺医院(Margaret Williamson Hospital)开办护士训练班,提倡“南丁格尔护理”开始,各地教会及教会医院相继成立附属护校,仅在 1900-1915 年间,英美教会办的护校就有 36 所。1909 年 8 月,几名外籍护士及医师还在江西牯岭成立“中国看护组织联合会”,管理中国的护理事务。
护士培训刻不容缓,但起步却是艰难的。 一则因 “男女授受不亲”,女护士不能照顾男病人,且此观念在汉口等内陆地区,更加根深蒂固,培训对象只能定位在男青年。二则受“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和“学而优则仕”观念影响,国人普遍认为护理低人一等,优秀男青年难以招到,好在他们坚持了,且获得成功。为更好地进行培训,汉口普爱医院引进一位优秀英国女护士,成为内地第一家引进女护士长管理制的男医院。
普爱医院
首批16名接受培训的是16—22岁的男性青年,他们受过启蒙教育,部分是其他医院特地派来接受培训的。培训者先接受一个月的预试,然后六个月的带薪过渡期(除吃住外每月几百现钞),过渡期后,薪酬增加到1000现钞,培训考试合格,薪酬还要增加,且每人配备一套制服,制服左袖上有一个红“十”字和一些白色横条,横条多少,代表各人的资历和等级。
受过培训的男青年,首次进入医院称为试用者,被指定在经验丰富的老护士监督管理的病房工作。这时每晚仍要听课、做笔记。课程包括基础解剖学、生理学、内外科、常规护理、卫生学和救护车等理论,也包括护理、配药、麻醉、手术准备、配餐、病人着装、实验室病理切片制备和刀片安装切割等实践指导。教科书是中华内陆医学会(Central China Medical Association)编写的护理手册,护士资格晋升由考试成绩决定,考试由独立的委员会进行,委员会每年由中华医学中心推选产生。
护士实行早晚班制,两个月轮转一次。早班上午7点到晚上8点,中间有吃饭时间和大约两个小时的“离岗”机会,可以离开医院短暂休息。晚班晚上8点到早上8点,最后一个小时帮助早班护士整理病床。晚班护士每人掌管大约二十张病床,早上向护士长提交夜间病人病情报告。
护士的一天,从拆换床单整理床铺开始。然后是测量记录体温、呼吸、脉搏和心率次数,给无法起床的病人定制食物,必要时为他们喂食,餐后清理病房;病人入院或手术完成时,为他们洗澡;分药、包装、发药,提供便盆和尿盆,清洗储物柜、椅子、浴缸、便盆、便池等;病床也要清洗,病房的90张床,每周都要彻底拆洗一次。当然,病人转移挪位、地板清洗等,由病房苦力做,但护士负责安排协助他们的工作。
普爱医院建有 “纪念哈启护士之家”,内设护士长办公室、储藏室和护士卧室,还有一个大餐厅和阅览室。可以在阅览室组织青年基督教协会(YMCA)活动,医院也鼓励护士参加户外运动,每周有足球、跳高和跑步比赛。自1864年,英国基督教循道公会在武汉创办第一家教会医院后,哈启曾任普爱医院院长。从1866年开始,该院就在中国内陆开展护理教育和助产教育,继而推出规范培训男性护士,无疑是符合社会需求的合理医学探索。
规培男护士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陆理原
编辑:任思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