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变的家庭》
李永萍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三农”问题是我国社会研究的富矿,广阔的田野有太多的理论资源可供提取,这无疑需要坚实深厚的学术素养与扎根乡野的实践精神。“华中乡土派”主张中国社会科学研究应当实践“田野的灵感、野性的思维、直白的文风” ,可谓切中农村研究的肯綮。他们注重实践调研,常年扎根基层,倡导在“呼啸着走向田野”中发现真问题,提出新思考。
《流变的家庭》就是这样一部“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著作。这本书基于广泛的田野调查、细致的农村观察、认真的学术思考,以农村家庭与农民个体为切入口,考察了中国不同地区的农村家庭在轰轰烈烈的市场经济大潮下是如何坚守与流变的。
纵览全书,作者将转型时期我国农村家庭秩序变迁分解为六个部分,融入了顶层设计与解剖麻雀,既有制度建构与逻辑解构等宏观层面的思考,又有婚姻彩礼与人情往来等微观层面的观察。
《流变的家庭》关注的是农村问题中的“学术细分市场”——农村家庭,但在这一小小的四方庭院内,却又有十分宽阔的学术资源可供挖掘与提取。这部著作虽为随笔,缺少学术论文式的严格论证与严密逻辑,但我认为,它仍然提出了值得注意的几个重要问题。
其一,作者将农村家庭主要划分为两大类:功能性家庭与情感性家庭。
所谓功能性家庭,是指家庭成员被高度动员,家庭资源被深度整合,全部参与到家庭再生产之中。更为通俗地讲,家庭内凡是具有劳动能力的人都通过外出务工或者在家务农的方式,增加家庭资本积累,从而促进家庭发展能力(如婚娶、买房、买车、进城),应对村庄激烈竞争。功能性家庭的典型地区为华北村庄。
所谓情感性家庭,是指家庭发展能力比较强,经济条件比较好,“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因此家庭关系也比较和谐,家庭成员之间较为亲密,如苏南村庄与浙江村庄。另外还有华南宗族性村庄,老人地位比较高,尊老崇孝传统相对浓厚,也属于情感性家庭。
在这两类家庭之中,我们需要重点关注的是功能性家庭中的无劳动能力的老人。当家庭成员都在为家庭发展辛苦奋斗,这部分老人由于无法为家庭贡献发展资源,就成了“无名之辈”。因此在功能性家庭中,家庭资源无限向下代集中,老人多是处于“底线养老”状态,生活状况很不理想甚至个别比较悲惨。
其二,在如火如荼的市场经济与商业大潮的冲击下,熟人社会的伦理受到猛烈冲击,农村开始由单一化走向多元化,由同质性转向异质性。
在乡村振兴大战略下,如欲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标,必须要想方设法加强村庄社会的价值生产能力,重振村庄社会的公共性力量,使得村民重新重视熟人社会的道德伦理,从而愿意为村庄的长远发展劳心出力,并恢复村民之间互帮互助的优良传统。
其三,在农村家庭结构简化的同时,家庭伦理也减趋弱化,加上其他因素的影响,农村现在出现了不少需要引起重视的具体问题,如天价彩礼、离婚率高涨、养老难题等,这关系到村民的幸福感和村庄社会的稳定。
针对农村涌现出来的这些具体问题,有必要以高瞻远瞩的眼光、循序渐进的方法、对症下药的策略及时应对和化解,如此方可维持农村地区的长治久安。
作者:付 杰
编辑:蒋楚婷
责任编辑:朱自奋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