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首创的大规模消费节庆活动“五五购物节”已步入第三个年头,今年亮相的12项标杆性活动中,不少特色活动均是首次举办,上海邻里生活节、上海绿色消费季……它们聚焦邻里生活、绿色低碳、数字经济等消费新热点、新赛道,进一步引领和创造消费新需求,也为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提出了可探索的路径。
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对标国际顶尖,打通内外循环,着力打造近悦远来的全球消费目的地;提升供给品质,打响优势品牌,着力打造全球消费精品首发新高地;完善商圈布局,优化消费环境,着力打造享誉全球的“上海购物”新体验;扩大规模流量,强化消费拉动,着力打造产业联动升级的发展新动能……日前市政协十三届三十七次常委会议围绕“释放内需潜力,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议题开展协商议政。在深入调研基础上,委员们提出更多有见地、有价值的意见建议,为上海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更宏阔的视角,带来更精准的建言
围绕“国际消费中心”这个概念,历届市政协,与促进消费、提升内需有关的调研和履职活动几乎从未间断。
2021年,上海、北京、广州、天津、重庆获批开展“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这有助于加快消费提质升级,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畅通国内大循环;也有助于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上海推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方兴未艾、亮点频现。消费作为引领经济发展“三驾马车”之一,2021年,上海消费品进口总额占全国1/3,商品销售总额首次突破16万亿元,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达60%以上。
然而,上海推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仍面临挑战。市政协常委、经济和金融委员会主任严旭指出,上海商圈软硬环境建设有待统筹推进,智慧化、便利化基础设施有待完善,在上海购买国际品牌的时效性和价格优势不明显,消费便利化的制度供给有待全面完善。他也进一步建议,提升国际消费中心建设的制度创新能力、协同管理能力、资源集聚能力、产业联动能力、趋势引领能力。
更宏阔的视角带来更精准的建言。蒋颖、汪胜洋等委员关注消费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带动作用,民建市委等关注消费对城市功能的重塑,翁华建、陈志奇等委员关注国内外消费一体化和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黄春华等委员关注以消费促进一体化市场建设和区域发展等。
政协议政,讲究“冷思考,热建言”。上海开展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既是中央赋予上海新的功能定位,也是上海全面提升城市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重大机遇。除了前瞻性思考,对照“新一轮全力打响‘上海购物’品牌三年行动计划”和《上海市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实施方案》,委员们也纷纷聚焦提升消费经济活力、以数字化思维释放消费潜能、积极推进老年消费市场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扩大文旅休闲消费、促进体育消费提质扩容、打造全球新品首发地等积极建言献策,提出更多具有高度、操作性强的建议。
为“上海购物”,注入数字化力量
上海长期以来是我国最重要商业中心城市,数字时代更成为新商业的试验田、竞技场。2021年电商交易额占全国近1/10,网络零售额占社零总额比重达17.8%;“五五购物节”等消费节庆活动加速线上线下联动;互联网推动老字号“逆生长”重现生机活力;小程序、微视频、直播等数字化销售平台用户数量全国第一。国际消费资源在上海不断集聚,世界高端品牌集聚度超过90%,全球首店旗舰店增量和总量均为全国第一,国际零售商集聚度位居全球第二。
伴随着越来越多资源汇聚,如何将“上海购物”打出含金量?基于此,委员们的相关调研和建言更注重“高质量”。
今年初,市政协经济和金融委员会牵头的“释放内需潜力,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常委会筹备工作早早启动,通过组织常委和委员实地调研、调研座谈、专家座谈、互联网企业线上座谈、政府部门书面函调等多种形式,借助“政协直通车”网络平台和“政协通”手机软件等渠道征集常委、委员建言意向。6月中旬起,联合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合作开展“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对策研究”重点课题调研,并邀请部分常委、委员参加课题调研。
市政协常委、经济和金融委员会副主任马益民对进博会上这一场景印象深刻:参会的某种烤牛肉,它基于中国区块链企业、法国食品出口商、挪威认证机构之间的国际合作,完成了在法国饲养、屠宰,并经过物流、海关,再到餐桌整个过程的确权。通过数字化标签,一件商品完成了它的“国际旅行”。
上海“十四五”重点产业首次把“时尚消费产业”纳入其中。这一领域的主力消费群体是年轻人,是伴随着互联网发展而成长起来的“数字原住民”,非常擅长也更习惯在网络上展现自我。在马益民眼中,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还需要用数字原生思维思考“现实世界”和“平行世界”之间消费主体、消费主张、消费模式甚至社会关系正发生的变化,充分利用上海在信息基础设施领域已形成的优势,以“平视”且拥抱数字化的新思维、新路径去探索。
他建议,强化数字空间“原生治理”,聚焦XR、人工智能、区块链、数字艺术等领域,充分用好浦东立法权,在关键数字法律问题上率先提出“上海方案”。结合全球新品首发地优势,鼓励“国潮”和“老字号”首发新品以“数字藏品”形式出海,率先在全球知名虚拟空间里形成“上海品牌”的国际影响力,以此反哺上海实体商业经济。
市政协常委、提案委员会副主任瞿秋平同样关注上海本土品牌走向国际。回顾过去,凤凰牌自行车、上海牌手表、蝴蝶牌缝纫机这“老三样”曾风靡全国。瞿秋平建议,要建立健全消费品牌保护制度,遴选具有引领示范效应的上海新品牌和“老字号”进行重点培育,探索“上海品牌”认证机制,为本土消费品牌的设计策划、营销推广、信息管理以及质押登记和交易转让提供全方位服务。市政协常委,民革市委副主委于雪梅建议充分运用积极的财税政策,实施优质消费品牌研发费用的加计扣除政策,激励自主品牌研发制造“卖全球”。
从空间载体破局,从产业链挖潜
去年8月,商务部联合相关部门印发《培育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总体方案》,明确“用5-10年时间,培育建设若干具有全球影响力、竞争力、美誉度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而上海提出的目标是,力争在“十四五”末率先基本建成,并提出重点做好七个方面的工作:集聚全球消费资源、提质扩容服务消费、引领全球消费潮流、建设全球影响力商圈、营造优质消费环境、完善政策制度体系、加强区域协同产业联动。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有专题研究,指出:与世界知名消费中心城市相比,上海尚存在商品和服务有效供给不足,物流、旅游、文化娱乐、教育医疗等集聚和实现消费的设施和配套支撑相对薄弱,扩大消费在制度环境和政策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突破创新。
目前,上海人均零售面积为1.06平方米,仍略低于香港和新加坡等地1.1平方米的水平。而另一方面,部分商场出现招商同质化问题。
为此,上海首先在空间载体上破局。
去年发布的《上海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实施方案》中提出:将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标志性商圈。首先是提升世界级商圈业态和功能,着力把南京东路、南京西路、小陆家嘴等商圈打造成为特色鲜明的世界级地标性商圈。其次是培育特色商业街区,形成一批国潮品牌特色街、国别商品特色街区、分时步行街区和海派特色商业街区。推动“五个新城”建设,将同时打造“五个新城”商业地标,形成层次分明、布局合理的新城商业体系,打造特色消费功能区。
同时,委员们也关注起了文商旅联动所带来的消费契机。
徐汇区政协主席、党组书记黄冲认为,在实施方案的基础上,上海要进一步加强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和开发,延续思南公馆、安福路等风貌区“金名片”好做法,深挖风貌区前世今生,持续丰富历史建筑的打开方式,增强风貌区文化吸引力,重点支持文创类、体验创新类业态发展,引入文化艺术新业态,打造名人故居+文化场馆群落,推进文创相关产业集群发展。
“因地制宜地采用震撼唯美的景观化塑造、博物陈列的馆藏式展示、精彩生动的表演式展现、情景互动的活动式体验,推动微旅游、线上演播等新业态、新模式加速发展,提升文旅行业数字化水平。”市政协常委、市总商会副会长赵丽佳认为:要围绕主题性、独特性、引爆性、互动性、延展性、符号性、创新性,提炼上海各类文旅的品牌内涵,形成有影响力的文旅IP,结合各类场景,创造出差异化、可体验的旅游产业,从而带动消费,也让上海的各类文化进行品牌再提升。
作者:祝越
摄影:袁婧 张伊辰 邢千里
编辑:陆益峰
责任编辑:顾一琼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