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够在合适的时候,让《风声》和读者有一种新的载体相见,这是《风声》的运气,也是我的福气。”在昨天于杭州“麦家理想谷”举行的音乐剧《风声》启动发布会上,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风声》原著小说作者麦家表示,当下国内舞台上有很多音乐剧的剧本来自国外。“而如果我们本土的,具有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的本子,比如体现向死而生内核的《风声》能够登上音乐剧舞台,这既是我们时代的需要,也符合年轻人对音乐剧的需求”。
作为谷主麦家开设的公益性书店,也是麦家创作小说《风声》的诞生地,“麦家理想谷”昨天迎来了音乐剧演员、北京歌剧舞剧院音乐剧团团长阿云嘎,这次他将担任音乐剧《风声》的制作人。麦家和阿云嘎共同宣布,音乐剧《风声》将实力打造中国原创谍战类音乐剧,为当代文学经典搭建多元的艺术舞台。当文学与音乐剧共舞,互相唤醒、彼此成就,将为中国观众呈送更多优质作品、更丰富的文化生活,也将为“中国原创”提供更有未来性的发展路径和更高水平的强劲支持。
音乐剧与文学IP跨界融合,重塑经典
长篇小说《风声》是茅盾文学奖得主麦家的代表作,讲述了一个人在困局中的选择与坚守,探索了人性的多重维度与无限深邃,创造了独特的文学空间,引领万千读者走向宽广的精神世界。该作发表于杂志《人民文学》2007年第10期,首次出版于同年10月。向来只刊登纯文学作品的《人民文学》,更是58年来第一次将小说《风声》全文刊载,《风声》也一举拿下了当年的人民文学年度长篇小说奖。
“《风声》中有大孤独,也有大绝望、大坚韧,恰如我当时的心境,看似我写了一群无情之人,而这恰恰是我最深情的作品。”麦家如此表述。《风声》自2007年首次出版至今已经有16年,除原有的小说形式外,也被改编为电影、话剧、电视剧等多种艺术形式。电影版《风声》于2009年9月29日在中国内地上映,获得了第17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最佳影片奖等奖项,主演李冰冰也凭借《风声》获得了第46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女主角,而苏有朋则凭借此片获得第30届百花奖最佳男配角。
如今,音乐剧《风声》的启动,意味着该文学IP又有了一个全新的舞台艺术版本。说起自己与舞台艺术的缘分,麦家回忆,他上世纪80年代在解放军艺术学院读书时,经常去北京人艺看戏。“当时我们是学校组织看的,不需要自己买票,那时候话剧还没有成为我们文化消费的主要对象。现在时代完全变了,很多舞台热门演出都一票难求。”就像麦家所说,他带孩子去看爆款舞剧《只此青绿》,“托了人才买到票”。
正是因为包括音乐剧在内的舞台艺术如今正在中国蓬勃发展,让不同领域的文艺工作者找到了跨界融合的契机。事实上,大众对经典文学作品的热情从未消减,中国文艺行业也始终瞩望着本土音乐剧的创新。就以《风声》为例,这个IP将赋予音乐剧走向圈层之外的驱动力,音乐剧形式也将为《风声》提供全新的艺术想象。麦家表示,希望音乐剧《风声》可以成为一个带有中国本土色彩同时深受年轻人喜爱的作品。
守正创新,以音乐剧形式凸显双女主的惺惺相惜
“《风声》体现了中国人在绝境中的智慧和坚韧刚毅的精神,展现了国家、民族的大爱。作品中又有当下年轻人喜欢的狼人杀等悬疑元素,对不同人性的展现层次也十分饱满,每一个人物都是如此真实,能挖掘的东西太多了。”作为音乐剧《风声》的制作人,阿云嘎表示,他将在剧中凸显顾晓梦和李宁玉两位女主角的革命友情和英雄之间的惺惺相惜。“中国音乐剧中,注重刻画女性角色的戏相对还是少的。而《风声》将会致力于把剧中的女性角色呈现得丰满生动,多样化地展现她们的魅力。”
文字的表达往往传递的是想象空间,音乐剧则是通过视觉、听觉和心理等多重角度带来更具象的呈现。对于原著情节烂熟于心的阿云嘎感谢麦家的信任,也会在音乐剧的制作过程中,更好地展现原著主人公在绝望中迸发出的坚韧不拔。“当我阅读小说,一遍一遍分析人物时会思考,不同角色应该用怎样的方式去演绎,有时老天给你‘噔’一下,旋律自然而然地会从脑海中喷涌而来。”阿云嘎表示,音乐剧《风声》的主创正在探索更成熟的形式,从剧情、歌曲、歌词都精心打磨钻研,让更多的人观察并注意到音乐剧,带动更多圈层之外的观众走入剧院。
记者获悉,音乐剧《风声》计划持续发布音乐剧相关单曲来推动剧目孵化,同名专辑也将在剧目正式开演前发布,一同揭开作品的神秘面纱。
作者:姜方
编辑:王筱丽
责任编辑:李婷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