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堂课不拘囿于传统教室,中国国家版本馆、武夷山国家公园、镇江的戴庄农场、中国航空博物馆、海南自贸港等都化身“行走的课堂”;授课方式也不拘囿于文字,文物、绘画、CG动画、AR技术等都来助力;参与讲课的人更堪称“最强天团”,包括“八一勋章”获得者、党的二十大代表、时代楷模、航天员、科学家、文化学者、一线劳动者代表,以及国际经济发展局全球新闻官、来自哈萨克斯坦的鲁斯兰。
昨晚,一年一度的国家级思政课堂如约与青少年观众见面。2023年《开学第一课》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主办,以“强国复兴有我”为主题,立足时代前沿,从传统文化、文明探源、生态文明、乡村振兴、国防教育、科技创新、“一带一路”等多个方面,采取多地、多主题实景课堂全新模式,带领学生走入田间地头、国家公园、文化地标,纵览祖国大好河山,在“行走的课堂”中感知中华文明、读懂中国的气象万千。播出不到一小时,相关微博话题已破3亿,12小时后,阅读量破50亿。
就像正在执行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任务的景海鹏、朱杨柱、桂海潮在节目中送给孩子们的三件礼物——上进心、好奇心、初心——一个多小时的《开学第一课》,就是以高密度的信息量、生动的笔触,为全国青少年观众描绘出一幅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壮丽图景,以此鼓舞广大青少年去接过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历史接力棒,去追逐梦想、探索无尽的星辰大海。
“教师天团”开讲,传承有我、创造有我、未来有我
在微博和抖音平台,网友刷出的最高频评价就是“这教师天团慕了”。《儒藏》工程首席专家王博教授、《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工程副主编金晓明、考古学家高星、抗美援朝战场上的飞行员陶伟、首次驾驶歼-20为第九批志愿军烈士遗骸归国护航的飞行员张威、“拉索”首席科学家曹臻、正在天上“出差”的神舟十六号乘组……让网友羡慕的授课阵容列出来,便是中国式现代化壮丽画卷的鲜活注脚。
请来如此“天团”开讲,主创告诉记者,观众能循着三条线索听课。传承有我,寻找中华文化的根脉;创造有我,体验中国式现代化的万千气象;未来有我,汇聚命运与共的时代心声。
盛世修文、传承民族文化是今天的一桩大事。《开学第一课》里的“第一课”往返于中国国家版本馆与演播室,从文化传承工程、中华文明探源的考古新发现等角度溯源历史、寻脉中华,为同学们讲述世代流传的典籍背后的守护故事。跟随王博的介绍,同学们一同回顾《儒藏》编纂人汤一介先生皓首穷经汇聚《儒藏》的过程,感受薪火相传的历史自觉与文化自信;金晓明做导赏,带领同学们“画中游”,从《清明上河图》《千里江山图》里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高星的演讲《“东方故乡”上新了》,则把大家带到湖北十堰学堂梁子遗址,在这个今年3月揭晓的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中,讲述人类起源、演化历史,领略中华文明生生不息。
在“双世遗”武夷山国家公园,碧水丹山的自然课堂,孩子们跟随“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员和“科技特派员”探寻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举世称奇的生物奇观,了解科技赋能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茶园。在镇江,观众跟随80后返乡创业代表魏巧、农业专家赵亚夫走进田间地头,“现代化农场”和“生物多样性农业”的真实体验,切切实实地告诉人们,何为“慧”种田农业模式下的播种“新速度”,感受新农人如何用现代科技助力乡村振兴。
这堂课上,不同的“老师”不约而同会以“你们”作为讲课的终结。在航空博物馆,张威说:“从前有他们,现在有我们,未来有你们。”曹臻向同学们介绍了我国自主设计、独立建设的复合型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拉索”的前世今生,他为在宇宙观测领域有中国人自己的声音、智慧和话语权而感到自豪,他更希望“宇宙的未解之谜,将来一定要由你们来破解”。异曲同工的还有天地连线的太空课堂,神舟十六号乘组成员景海鹏寄语青少年:“同学们可以想一想,有没有可能下一个实现梦想的,就是你们自己!”
沉浸式课堂,深化“思想+艺术+技术”的融合传播
《开学第一课》有颇为别致的一个段落:全国各地的中小学生也变身“讲课人”,为荧屏前的同龄人推荐文化地标。河南省安阳市殷墟遗址、四川省眉山市三苏祠、四川省广汉市三星堆、浙江省杭州市良渚古城、湖南省长沙市岳麓书院、山东省曲阜市孔府……同学们推荐自己家乡的文化地标,令这幅民族悠久文明的璀璨卷轴更显生动,也更具代入感。
事实上,“文化地标我来推荐”的篇章体现着节目组的创作理念之一:打造沉浸式课堂,深化“思想+艺术+技术”的融合传播,以激发更为广泛的文化认同。
昨天的《开学第一课》上,观众不仅跟随节目行走在沉浸式课堂里,更借助诸多新科技手段,往返于虚实场景之间,为中华文明、为中国式现代化叹为观止。比如“中国历代绘画大系”,不仅让无数散落在海外的传世佳作以数字化的形式重新回到了我们的身边,还让原本难以公开展览的一些古画珍品直接展示在我们的面前。在流动的数字版《清明上河图》前,金晓明用“宋代人打车”等趣闻轶事,把观众带到热腾腾的宋代生活场景。而AR绘苍穹、太空连线作桥梁,世界上海拔最高、规模最大的宇宙射线观测的科学装置“拉索”和远在苍穹之上的神舟十六号乘组都能触手可及。
金晓明感慨:“正是我们今天强盛的国力和先进的技术,让寒江独钓、孤雁北归、空谷幽兰……这些属于中国人的文化印记以数字化助力出版的方式呈现在我们大家面前。”同样,《开学第一课》能上天入海、穿梭古今地呈现在全国青少年面前,也是现实中的科创力量让我们得以进一步亲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散布在中华大地甚至宇宙苍穹的文明能鲜活宛若比邻——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创造中激活新的灵感,这恰是“第一课”的应有之义。
作者:王彦
编辑:姜方
责任编辑:李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