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持续助力对口地区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
玉湖村 唐小丽摄
雪山南麓,纳西族特色石墙民居错落有致。沿着石板铺就的小路上行走,来到云南玉龙县玉湖村核心位置的游客服务中心,咖啡、小吃、土特产,树荫之下,远道而来的游客悠闲地享受着美食与美景。
这里原是提供游客体验的老马场,搬迁前曾是村民避而远之的污染之地。乘着沪滇协作的东风,本身已具文旅基础的玉湖村下决心解决困扰多年的马匹管理、旅游乱象、村容保护等难题。沪滇协作资金主要投入到道路、石墙、马场等基础设施的完善上,同时吸引社会资金深挖旅游业态,最终实现风貌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平衡。
第六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到来之际,助力上海对口地区和美乡村建设研讨对接会在云南丽江举行。市政府合作交流办有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下一步,上海将对标高质量、提倡多样化、立足可持续、彰显开放性,助力对口地区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与脱贫攻坚期间注重打基础、补短板不同,和美乡村建设重在示范,突出综合效益”。
多样化实践,形神兼备因村施策
暑假旅游季,云南广南县六郎城村创下历史之最:最高峰一天接待了1万余名游客,其中的秘诀便是抓住了石斛这棵“仙草”。
顺着山势向上,山泉水制造的“云雾”飘飘,一个个石斛“小窝”在头顶处排列组合成各式“方阵”。山腰处的休息点,一场包含石斛饺、石斛酒乃至石斛冰淇淋的石斛宴徐徐展开。不仅花心思设计,沪滇协作还建设广南铁皮石斛种苗繁育基地等,实现种苗繁育科学化、规范化和规模化。古老的壮乡村寨日益丰满,家家户户吃上石斛饭。
当然,和美乡村建设,并非全部依托文旅资源。上海对口中西部地区点多面广,要因村施策,有的依托文旅资源,有的做强特色产业,有的则从生态建设切入。上海援疆助力新疆莎车县柳树村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抓产业、促就业、稳增收,建设乡村文化平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青海甘德县恰曲纳村生态保护压力较大,上海援青实施整村援建,从基础设施到产业发展,全方位打造示范点。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与美丽乡村相比,和美乡村强调乡村建设既要见物也要见人,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既要抓物质文明也要抓精神文明,实现乡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中国浦东干部学院乡村振兴研究中心主任余佶告诉记者。
壮家儿女在六郎城堡门口迎接远客
各方齐参与,建管并重创新机制
和美乡村建设彰显开放性,越来越多的社会力量以专业化、市场化的方式介入。
云南香格里拉市纳帕村民小组,虽有优质资源禀赋,但长期缺乏产业基础,刚刚营业的喜林苑纳达小院民宿项目采取沪滇资金投入、社会资本进入、国有企业(中旅国际引流推广)托底、新锐企业运营的全新模式,资金上、力量上吸纳政府、央企、民营企业、专业机构在内的多方助力,规避风险,实现可持续发展。
开放性的另一个体现,便是让群众成为建设主体和受益主体。“地板的几种颜色、材料、品牌都赶快备好成品,供居民自主筛选,未来用什么样的,都得是居民说了算。”西藏拉孜县相关援藏干部表示,吉角村项目引导社区居民自治,让原先居住在海拔4900米的村民体会到“高品质生活”的探索成果。
依香腊有志回乡闯天地
人人都向往:“新乡村人”“乡村新人”涌现
众多参与者中,越来越多“新面孔”的出现,诠释着和美乡村的活力。
“乡村建设是新热点,给建筑师带来广阔的施展空间。现在我们非常关心和美乡村。”陆伟2021年入选“上海市乡村建筑师名录(第一批)”,刚从乡村一线归来。从去年起,“三师彩云行”试点开启,上海资深规划师、设计师、建造师集结赶赴云南,深入到田间地头,结合地方特色,集思广益,为当地提供“上海智慧”“上海方案”。
这些“新乡村人”的出现,带动了乡村发展,也带动了“乡村新人”的涌现和回归。
桃李年华的依香腊回到了勐腊县城子村。身材高挑的她曾经代表村子获得“柚子公主”评选冠军。村容村貌的提升把她的心带回了故乡。“镇里会叫我去拍旅游宣传片。以后毕业了可以全心为家乡‘代言’。”依香腊说。
成长于广南县的大学生吴迪如今从城市白领变成了六郎城村接待中心主任。“环境舒服,收入也不错。我把工资的一部分参股,参与年底分红。”吴迪开心地说,“马上就可以买车了。”
“宜居与宜业,落脚点都是和美,和美贯穿在乡村建设整个过程中,滋润人心、德化人心、凝聚人心。”余佶表示,助力对口地区和美乡村建设,上海要发挥人才、资金、技术、市场、管理优势,把乡村产业、乡村建设、乡村治理协同发展作为建设和美乡村的新方向。既通过外部助力规划建设好对口地区的乡村,也要把工作重心逐步转向培育激发当地村民的内生活力来经营好乡村将产业兴旺的特色乡村、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文化为魂的人文乡村、四治合一的善治乡村、共建共享的共富乡村一体设计、一并推进。
作者:赵征南
编辑:沈竹士
责任编辑:范兵
摄影:除署名外,均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