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因海而生、向海而兴。近年来,围绕推进建设世界一流国际航运中心,上海以排头兵的姿态和先行者的担当,深化高水平改革开放,着力打造世界级航运枢纽,为共建全球航运新格局贡献上海力量。
当前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全球贸易一体化发展面临新的障碍,这些都对航运业发展带来更大的挑战。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昨天开幕的2023北外滩国际航运论坛无疑为“开放·合作·创新——共建全球航运新格局”注入上海诚意、发出上海声量。
航运业因合作而生,更因合作而荣。与会各国专家及业内人士在交流中达成共识:唯有加大开放合作步伐才能更有效地推动全球航运市场联通、要素资源共享,在开放中创造机遇,在合作中破解难题。
因合作而生,更因合作而荣
国际海事组织秘书长林基泽在演讲中指出:“航运和相关产业对于国际贸易和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相信在包括中国在内的国际海事组织成员国的支持配合下,我们一定会加深国际海事合作,促进全球航运业的可持续发展。”
国际民航组织亚太地区办事处主任马涛也表示:“航空运输业正持续复苏,预计客运和货运需求将有明显增长态势。我们需要以更可持续的方式开展运营,通力合作,打造安全、高效和坚韧的航空运输产业。”
围绕合作共赢,上海正努力推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持续提升航运要素和资源配置能力,稳步拓展规则、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上海自贸试验区率先实施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管理模式,目前上海国际海上运输、国际船舶管理、飞机维修等航运相关领域均已对外资开放。同时,上海全面深化国际港航交流合作,与国际海事组织签署合作备忘录,共同关注推进解决海事安全和保障、海员权益保护、智能航运等重大事项。以虹口区北外滩地区为例,目前已有超过4500家航运服务企业、近40家功能性机构进驻,全球前50位的班轮公司有12家在虹口区设立区域总部或分支机构。
硬指标外,航运软实力稳步提升
长期以来,上海在集装箱吞吐量等“硬实力”指标上遥遥领先,但在航运金融、海事仲裁等“软实力”指标上相比伦敦、新加坡等老牌航运中心仍有差距。可喜的是,《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报告(2023)》显示,上海连续第四年排名全球航运中心城市第三位,航运服务“第一梯队”地位更加巩固。
继上海国际航运仲裁院、上海国际仲裁学院落子北外滩后,近期,国际航运公会(ICS)上海代表处已完成注册登记,将正式落户北外滩地区。成立于1921年的国际航运公会,是全球最大的非政府航运组织。在其中国办事处首席代表刘洋看来,此次落户北外滩,意味着上海将成为中国航运界和国际航运公会的“超级联系人”,通过这一世界级平台发挥“中国智慧”,成为全球海事监管和航运治理的促成者,融入国际航运治理体系。
目前,聚焦增强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这一目标,上海高端航运服务功能不断完善。其中,上市已满月的集运指数(欧线)期货是我国期货市场首个服务类期货品种,首个在商品期货交易所上市的指数类、现金交割的期货品种,同时又是面向国际投资者开放的境内特定品种,为航运和外贸企业提供了运费定价和风险管理工具。
此外,国际海事仲裁是航运法律服务的高端产业,也是反映航运中心“软实力”的重要标志。2022年,上海仲裁机构受理案件8306件,标的额首次超过千亿元关口,已成为国际仲裁走进中国、中国仲裁走向世界的重要窗口。
加快打造辐射全球的世界级港口群
值得关注的是,在国际航运中心榜单上,中国共有六座城市入围前20名,总体排名有大幅提升。《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报告(2023)》执行主编徐晨表示,最新一期结果显示,上海已连续四年蝉联全球第三,香港位列第四,宁波舟山连续三年位列前十,广州、青岛、深圳也入围前20名。
徐晨认为,上海作为长江经济带的龙头与枢纽,拥有全世界最大的集装箱港口,营商环境及政策不断优化,人口受教育程度高,这些都是上海的比较优势。
论坛现场,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马建堂建议,加快上海同长三角共建辐射全球的世界级港口群,进一步发挥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引领与辐射能力。同时,以上海为核心,打造长三角世界级航空货运网络,成为高技术、高附加价值及高时效制造业和相关产品的国际供应链枢纽。
此外他建议,上海要在航运数字化、绿色化等新赛道上实现快速布局,加强航运数字技术、船舶技术等研发基地和应用场景更多落地,强化新型业务模式实践探索;加快出台绿色航运、数字航运、智慧港口技术标准,推动技术标准国际间互认。
作者:张晓鸣 单颖文
编辑:施薇
摄影:邢千里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