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智能媒体发展已跻身国际“第一梯队”,部分领域“跟跑”变“领跑”。11月5日,中国传播学会理事会暨第五届中国智能媒体传播高峰论坛上,上海大学全球人工智能媒体研究院公布《全球/中国人工智能媒体发展研究报告》。
《2021-2022球人工智能媒体发展研究报告》和《2021-2022中国人工智能媒体发展研究报告》,从战略、技术、应用、融合、产业与反思等角度,对全球和我国人工智能媒体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与阐述。
《报告》显示,如今,智能媒体深度融入社会生产生活,成为诸多领域转型发展的重要依托。未来,随着智能技术的发展提供更多场景入口,中国传媒市场的发展也有望进一步提升。
5G技术下的慢直播备受关注、VR等新技术助力实现“云”生活、人机协同打造智能媒体平台……智能媒体应用与发展引人瞩目,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智能传播已成传媒生态变革的新兴力量。然而,与此同时,媒介伦理、数据安全、平台垄断等问题也愈发凸显,需要业界与学界共同努力。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严三九指出,我们正站在智能媒体发展时与势的“时代路口”,应当以何种视角、何种态度、何种认知对其加以关照和审视,需要我们持续进行研究。
《报告》指出,进入人工智能媒体时代,传媒变革带来了一系列新问题。具体来说,比如,算法机制下,如何兼顾效率与人文关怀;对人工智能辅助审判的反思,如何确保算法与数据的客观公正;还有算法伦理问题,如信息茧房、侵犯隐私、算法偏见、算法黑箱、算法霸权、价值导向偏差等。
针对上述这些情况,专家建议,要推进伦理层面的宏观把控,同时应在个体和组织层面,制定技术规范标准,加强人才规范化培养;要进一步提高技术的透明度,明确算法责任主体;要强化新闻工作者主体性,实现人机和谐共生;完善技术赋能的平台隐私保护,做好信息守门人。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喻国明教授认为,智能传播视域下,传播场景打上了标签,带来了社会连接方式、连接机制和连接形态的一种文明性改变。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张涛甫教授提出,面对新传播技术革命,学界研究的目标是重建确定的规律性。
智能传播时代,对新闻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需求。上海大学副校长汪小帆教授说,人工智能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正在深刻改变社会运行方式和人们的生活方式,新闻传播学从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研究范式到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都面临着巨大变革。
作为培养新闻传播类人才的高等学府,同日,上海大学新闻学院宣布成立智能传播系和智能视听系,校企合作建立3个全新的联合实验室,还将与武汉、深圳、广州多家智媒企业签署合作协议,并就元宇宙图书研究及技术开发项目5年内投入5000万元进行研发。
作者:储舒婷
编辑:吴金娇
责任编辑:樊丽萍
图片来源:上海大学供图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