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患儿常常被称为“星星的孩子”,因为他们就像兀自闪烁的星辰,沉默而孤独;抑郁症则像一团乌云,吞噬了很多人生命的色彩,以及他们与外界交流的热情……你或许不曾发现,当一些精神疾病缠身之时,它首先关闭的是人类心灵的另一扇“窗户”——语言。
为了解开言语障碍的谜题,由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胡开宝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重大项目“精神障碍人群语料库建设及面向脑科学和人工智能的语言研究”将于明日启动。记者今天获悉,该项目将集结文、理、工、医四大学科领域的力量,试图在跨学科研究中探索精神障碍人群言语产出和感知异常的成因与解决之道,为相关临床诊疗和干预提供支持与服务。
据国家卫建委发布的相关数据,当前我国成年人精神障碍发病率约为16%至17%,而一部分患者在发病初期会出现明显的语言障碍,这一现象在临床实践中得到了佐证。
作为亚洲最大的精神卫生专科医院,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一年的门诊量高达90万人次。该中心主任医师李春波表示,患有阿尔兹海默症,也就是我们俗称的“老年痴呆症”的患者,在发病初期讲话容易“断掉”,且经常找不到合适的词来描述一样东西;而抑郁症也会影响人们的语言能力,如语音语调变低、思维速度放缓、联想能力减弱等。言语听力能力受损既是一些精神障碍人群的发病症状之一,反过来也会给他们的日常交流造成阻碍,甚至导致并加重社交孤立、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实验室工作图,上海交大供图
为了寻找精神障碍人群病情严重性与语言之间的内在纽带关系,上海交大组建了一支横跨语言学、临床医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病理语言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研究团队。2018年,该团队的“精神障碍人群语料库建设及面向脑科学和人工智能的语言研究”项目获国家社科重大项目立项。
据项目总负责人胡开宝介绍,这一项目包含五个子课题,环环相扣、联系紧密。一方面,项目将通过建设精神障碍人群语料库,对患者的言语语言及神经行为数据进行标注和分析,探寻精神障碍人群的言语语言大脑加工机制;另一方面,还将利用人工智能对数据进行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的多模态联合建模和统计,初步实现智能诊断。
上海交大外国语学院教授丁红卫坦言,项目十分具有前瞻性,过去国际上普遍比较关注本身具有语言障碍的人群,比如失语症患者等,但对于精神障碍人群的语言资源获取还不够。在前期的学术积累中,上海交大团队研究的关注点已由最初的言语障碍人群拓展到精神分裂症、自闭症、阿尔兹海默症等精神障碍患者,并通过眼动和脑电等最新实验技术手段,对比不同人群间语言理解加工机制的异同,揭示汉语母语者语言认知困难的症结所在,推动建设相关障碍诊断、治疗和康复体系。
据悉,在为期五年的研究中,该项目将产生一系列成果,包括精神障碍人群语料库、精神障碍人群神经行为诊断指标、初期人工智能诊断产品等。这些成果将促进自闭症、阿尔兹海默症等精神障碍的早期筛查和预防。同时,还能为一些重性精神障碍人群的管理与立法提供更多科学依据。
作者:朱颖婕
编辑:顾军
责任编辑:唐闻佳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