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鸟朝凤》
红 柯 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
《百鸟朝凤》以时空错位的手法,穿梭于中国历史中的“黑洞”。以姜天正为代表的整个汉民族和汉王朝,从周朝开始就走上了一条背离生命本能的所谓“大道”,并用无数的天理、礼教把鲜活的生命牢牢锁死在历史中,而失去生命力的民族,即使看上去再鲜花着锦、烈火烹油,也是行尸走肉,不堪一击,中原文化的代价便是失血和虚弱。红柯在这部小说中延续了他作品一贯的主题,那就是对生命大气象的呼唤和张扬。
>>内文选读:
姜老师给学生开小灶时完全沉浸在嘹亮高亢喜庆吉祥的唢呐吹奏的《百鸟朝凤》中。姜氏家族是周原的原始土著,古公亶父率领15000多部族几经周折来到岐山脚下的这片沃土时,首先与原住民姜部落联姻,周人有了他们伟大的母亲姜嫄,周人开始兴旺发达,筑室建城,左扶风右凤翔岐山京都居中央,凤鸣岐山,天命所归,周人开始东征翦商。姜氏从此也人才辈出,周秦汉唐宋元明清,姜氏出过多少朝廷重臣,自隋唐开科取士,举人进士乃至状元更是层出不穷。1905年大清朝废科举兴学堂,姜氏稍有委顿,到了民国姜氏祖坟又开始冒青烟,姜永年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成为古老周原近代第一个新式状元,也是当时关中西府渭北高原唯一考到北京的大学生,真是给姜氏家族长了脸。姜氏子孙布满整个周原,姜永年这一支先声夺人,整个家族可谓欢天喜地,祭祖一直祭到几十里远的周公庙祭到姜嫄殿。鞭炮唢呐整整响了一个多月。不用说,吹的都是《百鸟朝凤》。各路秦腔名角的连台戏是少不了的。这些往事姜永年老师只淡淡提几句就一笔带过。许多传闻周长元早已听过。姜永年老师津津乐道的是在北京大学的求学经历,最激动人心的是参加西北科学考察团,由斯文·赫定、徐炳昶任团长,20多位中国学者30多位外国学者参加,包括北京大学和北洋大学的几位学生,姜永年就是几位在读大学生之一。姜永年他们主要负责建立中国最早的气象站,从内蒙甘肃到新疆,中国内陆边疆有了现代化的气象观测点。姜永年也见识了大名鼎鼎的斯文·赫定和中国考古学家黄文弼怎样在大漠中发掘古迹,这个理工科专业的学生一下子对考古发生兴趣,很快成为大师们的得力助手。更令人兴奋的是对古丝绸之路的考察。那正是国难当头的年代,重开丝绸古道维护国家统一民族独立是头等大事,姜永年不等考察活动结束就赴欧美留学,修铁路的宏愿压倒了对考古的热爱。数年后学成回国,日本已侵占东北,威逼华北,西北将成为未来中日决战的大后方。姜永年一生最辉煌的事业莫过于把陇海铁路从西安修到关中平原的终点宝鸡。此时此刻,姜永年不愿多提修铁路的壮举,完全沉浸在考古上。他反复地讲述跟黄文弼在一起的一点一滴,再仔细地介绍黄文弼的每一本著作:《罗布淖尔考古记》《塔里木盆地考古记》《吐鲁番考古记》《高昌砖集》《高昌陶集》《新疆考古发掘报告》《西北史地论丛》。这些书周长元可以带回去研究,每次一本,都有详细的阅读笔记与心得体会。同学们也就知道周长元跟着老师专攻黄文弼。
读到《西北史地论丛》时,周长元若有所悟,已经是二年级秋天了。周末,周长元没有去凤鸣河边吹唢呐,而是沿凤鸣河漫游。带了水壶和馒头咸菜,周六中午出发,天黑借宿老乡家里。周日开始进山,一直走到凤鸣河源,返回时搭了老乡的马车,回到学校时已经半夜了。阅读笔记中就写了沿途考察所得,周长元终于明白姜老师所讲的黄文弼先生的壮举背后是对故乡周原的热爱。
周长元还记得他带着黄文弼先生最后这本著作《西北史地论丛》去见姜永年老师的情景,他的汗都下来了,读完这本书再联系不到脚下这块土地,姜老师该有多么失望!更多的时候老师比学生还紧张,还有什么比愿望落空更令人扫兴的呢?果不出所料,姜老师刚翻了几页学生递上来的读书笔记就激动得浑身发抖,两眼放光,让学生再仔细讲讲考察凤鸣河的情况,老师一定要听学生的陈述。老师摘下眼镜,擦一擦又戴上,老师满意地拍了拍学生的肩膀。
渭北考古队大多都是姜老师的学生,姜老师有意识地带周长元去实地发掘一座西周古墓。姜老师和周长元赶过去时墓坑已经挖到二层台了,姜老师递给周长元一把手铲,教他先从挖墓清边开始,不能挖不到边,也不能挖过头,清理出墓边不能留下铲印。周原墓葬,南北向的墓,死者都是头北脚南,东西向的墓都是头西脚东,陪葬的青铜礼器都放在头部。手铲挖头部位置时要小心翼翼。青铜器露出来时,周长元高兴坏了,望着姜老师半天说不出话,姜老师就告诉他:开始都这样。清理出来的文物不能搬,先绘图照相保持原状,接着姜老师教周长元辨认青铜器上的铭文。后来又挖掘一个平民的墓葬,全是陶器,上边的文字比较粗糙,姜老师就告诉周长元青铜器上精致的铭文属于贵族们的高雅文字、陶器上粗糙的陶文属于平民百姓的民间文字,都属于古文化。
作者:红 柯
编辑:周怡倩
责任编辑:朱自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