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徒反目直播打架PK?自导自演!近日,主播文某、陈某等六人为涨粉吸金,合谋编造直播“斗殴”的剧本。因吸引大量网民观看直播、评论、转发,造成恶劣影响,六人被公安机关行政拘留15日。消息一出,网友称快:“擦边斗狠博流量的直播该管管了!”眼下,中央网信办已部署开展“2023年‘清朗’系列专项行动”。其中“清朗·网络戾气整治”专项行动重点“整治直播‘PK’环节问题,严肃查处主播逞勇斗狠、互撕攻击、谩骂吐脏等行为”。不过,记者翻看多个平台的直播PK发现,仍有人铤而走险——尽管已不见“出口成脏”、公然谩骂的直播间,但互相叫板的互撕、以恶俗表演博眼球的内容仍有出现。不禁让人感慨:直播PK斗狠何时休?
斗狠互怼,已成为某些主播在直播PK时的一种惯用套路。这边厢,是拙劣模仿早年警匪片中黑社会那套“江湖气”,张口大哥闭口小弟,威胁比横、嘴炮约架成标配;那边厢,卖的是嘴皮子功夫,说唱数来宝等等花式谩骂讽刺变着法地招呼……如果说所谓“大网红”“顶流主播”间的PK还是涉及各自生意的“黑料”或是剧本炒作,那么更多随机匹配的PK双方,则是为骂而骂、为掐而掐。哪怕是“萍水相逢”,依旧能够对着PK对象的颜值、年龄、装束和生活环境一通疯狂输出,一边骂一边煽动围观网友打赏、投票。如若人气不见涨,一些主播更是毫无下限地装疯卖傻,着装动作打起低俗的擦边球。如此不堪,甚至有从直播平台逐渐向其他社交平台侵染的趋势。一批专事总结直播斗狠掐架的营销号兴风作浪,让不良影响进一步扩大。
斗狠比俗直播PK为何受追捧?解码围观动机,猎奇审丑心理有之,舒压泄愤需求有之。对于有些人来说,尽管没有直接参与谩骂,可围观谩骂也并不是正确的情绪宣泄方式。比起谩骂内容的粗俗无聊,更应警惕的是斗狠比俗所传递的炫富拜金、奢靡享乐等不良价值观。要知道,当前绝大多数平台没有分级机制,成人尚且会被暴戾之气熏染,更何况缺乏辨别力的青少年。
既然斗狠比俗直播PK的危害已是大众共识,为何又屡禁不绝?一方面,直播的即时性、主播的低门槛令其存在监管难度。海量直播同时涌入平台,仅依靠技术识别、人工筛检、观众投诉等方式,无法彻底根除低俗恶俗内容。另一方面,某些平台与个别主播的创作惰性和逐利本性,已令其形成“违规惯性”。有的人抱着“法不责众”的侥幸心理,玩起“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把戏。于是,有人转战小号继续违规行为;有人则演起苦情戏,遭处罚不知悔改卖惨博取粉丝同情……
从倒计时设定带来的紧迫感,到人气数值实时更新带来的刺激性,再到判定胜负结果的打赏机制……盘点直播PK的机制设定,无一不是推动主播逐步失控、直播PK走向崩坏的加速器。因而,要想真正净化直播生态,恐怕还要从网络产品设计入手,将主播信用与平台信用强绑定,并从根源剔除具有情绪煽动性和诱惑力的PK机制,进而让低俗恶俗暴戾之气再无滋生土壤。
作者:黄启哲
编辑:施薇
图源:视觉中国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