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的摆渡》
季 进 著
新民说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本书借由作者的海外访学经历和治学经验,围绕中国现当代文学海外传播而展开,在运动和流变中看待中国文学海外传播的大问题,找寻“世界中”的中国现当代文学。摆渡并无定向,它只是不断地唤起问题,让我们或面对他人,或直面自己,或理解历史,或迎接挑战,凡此种种,形塑了文学的伟大或渺小,幽暗或光明。
>>内文选读:
后 记(节选)
这本小书收录了我这些年关于海外学界的一些学术札记或记人之文,话题都离不开中国文学的摆渡与传播,于是命名为《文学的摆渡》。所收文章粗分为四辑。第一辑围绕夏志清夏济安兄弟而展开,《历史时空中的日常生活书信》《落日故人情》《夏济安,一个失败的浪漫主义圣徒》《夏氏书信中的普实克》等都是整理编注夏氏兄弟书信集而衍生的副产品,《夏志清的博士论文及其他》《“抒情传统”视域下的〈中国现代小说史〉》等则是对夏志清夏济安学术脉络的追溯。第二辑是一些重要的海外学术著作的阅读札记,包括了金介甫、王德威、张英进、顾彬、韩倚松、叶凯蒂等人的著作,希望在评述中能有所对话。第三辑则是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的个案讨论与理论反思,《作为世界文学的中国文学》和《文学的摆渡》两篇记录了关于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的一些思考,特别是《文学的摆渡》这篇,原本是为《南方文坛》“译介与研究”栏目写下的“主持人语”,日积月累,竟然也有数万字之多,零零碎碎,不成体系,却让我有机会对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方方面面的问题略陈浅见,而《解密》《尘埃落定》《高兴》等作品海外传播的个案分析,或许可以与这些理论反思加以对读。第四辑的几篇都是写人之文,一是宇文所安教授荣休庆典的侧记,一是李欧梵老师印象记,一是韩南教授的纪念之文,它们与第一辑中的《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一样,都是对海外学术大家的简单素描。这些文章或学术或八卦,或严肃或轻松,或考证或阐释,或纪实或抒情,不敢说其中有什么采铜于山、孤明先发的高见,读者诸君若能从中感受到些许如雨中荧焰、明灭闪烁的识见,那就于愿足矣。
文学的世界幽微精妙,密响旁通,文学的摆渡无处不在。一方面,文学的摆渡本来就是主客交互的显影和折射,人世间种种精彩与不堪尽在其中。夏氏兄弟借着蝇头小字,诉说衷肠,品评人事,这些日常的书写使他们可以各自坚守,度过人生无数黑暗的道口。他们以文字的书写来摆渡现实的困顿,甚至面对历史的风暴,摆渡于是成为改天换地时代里无依无靠者最后的依靠。当年夏志清远渡重洋,以为只是不经意的时空地理上的一次摆渡,谁能想到后来大半辈子都只能借着文字不断摆渡回梦中的母国,借着文字的批评或赞誉,把学术和生活紧紧地纠合在一起。另一方面,中国文学的烟波浩渺、繁华三千,也需要无数的文学摆渡者,从作家到学者,从文本到理论,从译者到编辑,从讲堂到民间,构成了环环相扣的中国文学海外传播的文学摆渡,把中国文学流播向世界。这样的文学摆渡,其实已经不是线性的轨迹,而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内爆的景观。我们无法再把中国文学当作一个“世界之外”的孤立存在。作为世界文学的中国文学,意味着需要透过各种变化的关系来理解中国,也理解文学。中国文学从中国到世界的摆渡,不是简单的方向选择或格局提升,而是将自身再问题化。离开原地,往返于路途,探求认同,摆渡意味着应该在运动和流变中来看待中国文学海外传播的大问题。摆渡并无定向,它只是不断地唤起问题,让我们或面对他人,或直面自己,或理解历史,或迎接挑战,凡此种种,形塑了文学的伟大或渺小,幽暗或光明。
时值中秋,我们吟诵“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期盼“海上明月共潮生”的盛景,这可能也是文学摆渡的理想境界。可是,今日的月光又有多少旧时月色呢?大概也只能感慨往事不堪回首月明中。显然,文学的摆渡并不总是一帆风顺、凯歌高奏,而更多的是将中国文学联通到无限的可能性,中国与世界,进步与落伍,前卫与传统,摆渡使文学的景观变得不是那么非黑即白,而是日趋复杂和丰富,见证了一个内爆和分裂的世界。
作者:季 进
编辑:周怡倩
责任编辑:朱自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