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各地延迟开学,在“停课不停教、不停学”的号召下,各学校等教育机构开展了远程网络教学以及学习资源免费共享等工作。疫情之下,教育何为?教师如何缓解不安情绪?如何帮助学生纾解焦虑?怎么使用线上教育资源?如何与父母有效沟通共育……
面对这些现实而迫切的问题,继推出《抗疫期间中小学生及家长心理防护手册》之后,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推出汇集多位资深教育专家、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者思考及实践的《面对疫情,教育何为?》一书免费网络版,由朱永新和陶新华主编,重点关注疫情之下的教育问题。
“互联网在何种意义上改变了我们的教育生态?如何真正实现网络学习与线下学习的融合与合作?如何实现学校与社会教育机构的优势互补?”朱永新教授认为,当下仅仅思考这些问题还不够,在疫情之下,教育工作者更加需要的是坚守教育的根本,反思教育的目的——“面对这次灾难,我们要用什么来教育我们的孩子?我们能不能把灾难当作教材?把危机变成机遇,真正重新构建我们的教育?”
《面对疫情,教育何为?》
朱永新 陶新华 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为了及时编写书稿,为广大师生提供“实战指南”,编写团队建了一个工作群,不间断研究讨论,和撰写不同章节的心理学博士打磨推敲内容,力争精益求精。
“生命无价,从这场疫情中我们能学到什么?”南方科技大学杨再勇围绕这一标题,分享了他的心得——“疫情肆虐,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可以是一个机会,一个深度展开自己生命的机会。借助于疫情启发学生认识生命、认识自己、认识自然,启发学生用行动书写自己的生命故事,我们可以有所作为。……希望我们的学生拥有祸福相依的生命观,融入社会、国家和民族,在大我中实现小我……”
谁说生活本身不就是最好的教育呢,可以说,网络、家庭、课堂……每一环节都是学习场所。教育孩子,也在重塑自己。苏州大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王静有种切身感受,当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压力越来越大,最近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让人被迫停止了匆忙的步伐,大中小学普遍延迟开学,线下社交、休闲活动喊停,生活产生了明显的变化,这种被迫式的“慢”带给人们的心理冲击很大,如何提升个人“心理免疫力”?书中给出了多个建议,如从自我关照、倾诉沟通、健康饮食、作息锻炼等方面养护身体,自我照顾。
江苏南京市雨花台中学吴海霞则从“定制个性化学习”的角度提出自己的看法,针对不同情境和学生特点把脉对症,并思考了当下“学习”本身所具有的更宽泛内涵——学生学会了方法、解题能力提升了,我们就尽责了吗?“远远没有,学科成绩的提升只是学习的副产品,更重要的是学习的意义和价值,是学生作为人的成长,教师要帮助学生成为具备自我管理能力的健康、健全人格的学习者。”从而引发出当下不容回避的命题,在疫情面前,究竟如何对待生命?在她看来,如果我们培养出来的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学习机器,没有尊重生命的意识和对家人、社会的责任担当,那将是教育的可悲。
书中还从“以读攻毒,用经典疗愈身心”“抚平创伤,开展团体心理辅导”等不同视角,补上这堂有关“抗疫”的生命教育课。
编辑:许旸
责任编辑:柳青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