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文汇讲堂工作室、光明网提供媒体特别支持的第四届“政党治理·申城论坛”——“新视野新知识:大变局中的新型政党政治”日前以线上线下方式在上海大学举行,近30余位学者共同探讨大变局中的新型政党政治理论与实践议题,总结中国特色政党政治经验成就,展现中国共产党伟大政治实践,推动构建政党政治学新的自主知识体系。
论坛由上海大学、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所、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基金会、中共中央党校专家工作室联合主办,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高校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研究中心上海大学分中心、上海大学政党治理研究中心承办。
来自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等单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共党史党建学、政治学等多学科专家学者线上线下300余人参加论坛。
与会各界学者大合影。上午开幕式上,上海大学党委书记成旦红(一排左二)致辞指出,在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之际,会议召开恰逢其时。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常务副会长陈曙光(一排右二)致辞表示,中国政党政治是新道路的题中之意和重要密码,是新文明的重要力量和重要组成。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研究室主任、世界政党研究所所长金鑫(一排右三)致辞表示,探讨如何以政党治理带动国家治理、推动全球治理,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成员、二级巡视员陈麟辉(一排右一)在致辞中表示,论坛全方位多视角的深入探讨,将为增进政党政治动能提供智力支持和思想支撑
破题“新型政党政治”
中国共产党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典范性
本次政党治理的主题是新型政党政治,不少学者围绕着“新视野和新知识”分享了自己的思考。
作为主办方之一和话题设置者,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政党治理研究中心主任高立伟教授破题——“新型政党政治:以政党领导与治理为中心的一种解释”。他认为新型政治政党存在三个维度:“政党与自身之间的政党治理”“政党与政党之间的多党合作及其制度化”“政党与国家之间的治国理政”,其逻辑中心是“政党领导与治理”,即以政党领导为主轴而展开的政党驱动国家治理的系列活动。而中国新型政党政治理论及其实践,是代表人民利益、适合中国国情、运行高效有序的社会主义政党政治,是一种深层次的政党政治实践新范式,历史性和时代性地建构着新的政治文明新形态,为世界政党政治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及知识资源。
“作为新型政治政党,中国共产党是典范。”山东师范大学原党委书记商志晓教授观点鲜明。根据政党政治的新形态、新发展、新范式,中国共产党的政治风范和为政品格,尤其是以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现实努力和追求,无疑是新型政党政治中具有典范性和代表性的,“是新型政党政治行为中最具说服力和影响力的实践活动。”
新型政党政治的典范性,还体现在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及其实践已经开启了新型政党政治的理论与实践及其知识体系建构的历史进程,这是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副院长、一级巡视员刘靖北教授的核心观点。他分析,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理论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党政治理论,为世界政党制度和人类政治文明作出了伟大贡献,增强了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自信。他强调,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值得多做国际传播。
围绕中国共产党政党治理的特质,房宁、王炳林、段勇等专家也提出了不同角度的论述。
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房宁认为政党的规模和政党的功能存在着相关性,但政党数量与质量没有正相关。回顾历史、纵观世界近现代史,政党可分成参与型政党和管理型政党。前者主要是参与各类选举,中国共产党则属于管理型政党,必须在政策层面、决策层面和实施层面加强管理和治理,严把规模,提升质量。
中共二十大提出了“大党独特难题”,北京师范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院长王炳林教授提出要“保持清醒和坚定”来直面这样的难题。他具体分析了大党的独有难题究竟是什么、需要怎么办,提出坚持和加强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运用中国化和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来凝心铸魂,健全自我革命的制度规范体系是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关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礼仪制度是新型政治政党独有的要素。”上海大学党委副书记段勇教授认为,新时代国家礼仪制度是推进政治文明建设的基本路径与方略对策,它可加快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提升我国政治文明建设质量,是推进政治文明建设的新理论、新视角和新实践,具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特色优势。
面对政党治理这个新论域,很多话题还有待实践和理论的进一步推进。中国政治学会副会长、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桑玉成提出了多个可供研究的重要理论命题,丰富了论坛的开放性和深刻性。比如,“在何种意义上使用政党治理”“什么是政党治理的主语”“怎样理解政党治理中的政党”“全过程人民民主与政党组织管理的内生关系”“政党治理的制度化问题”等。
世界政党中的中共维度
政党品质和政治运行质量成为决定性因素
任何事物都在比较中见优劣,互鉴中提升。世界政党的整体发展态势、中国共产党与此整体的关联,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维度。金鑫、周淑真两位专家给了全景式的描绘。
“世界上目前有66个百年大党。”长期耕耘世界政党研究的浙江(嘉兴)中外政党研究中心主任周淑真全面分析了世界政党政治发展的基本态势后认为,政党品质和政党政治运行质量成为影响国家兴衰成败的决定性因素。因为取得了巨大的政治成就,当前中国共产党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最具优秀品质和运行最有质量的政党,“这具有重要的世界意义。”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传统的国外老党面临着‘往哪走’的问题,新兴政党面临着‘走不远’的难题。”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研究室主任、世界政党研究所所长金鑫研究员提出各国政党有向东方悄悄取经的趋势。他梳理了中国共产党与世界其他政党之间的交流历程,也分享了多个讲好中国共产党故事的成功案例。他将中国政党治理放在更大的背景中加以观察,即世界政党政治变化具有四个特点:政党格局的碎片化、政治人物的个性化、政党主张两极化、政党宣传的及时化和泛意识形态化趋势明显。
“当今时代依然处于政党政治时代。”复旦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院长刘红凛教授的观察是,技术革命是推动政党政治变革与政党转型发展的原动力,惟有突破政党本位,以政党为中心,以国家社会为本位才能深刻揭示世界政党发展转型的根本原因。与西方政治逻辑中的“政党法治”及“法治政党”等概念不同,党的十八大以来不断推动的“全面从严治党”是高位推动的、是自上而下推动的,这决定了西方的政党转型发展与中国共产党强调的自我革命在内在逻辑上的本质区别。
在上海大学开辟了线下会议室,与全国各地学者共话政党治理
与中国式现代化关系
打破了世界发展对西方现代化的依赖路径
中共二十大深刻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它与政党治理有何关系?韩庆祥、丁俊萍、叶桂平等学者及时呼应了这一伟大命题。
“中国共产党开辟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并共时性地型塑着一种新型政党政治图景。”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原校务委员、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会长韩庆祥教授从百年历史的角度,回溯中国应对西方现代化冲击的历史过程,认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对于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开天辟地的历史转折意义,从学术思想、领导力量、正确道路三个方面掌握了历史主动,使中国开启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政党研究所所长丁俊萍也强调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塑造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特色和优势。“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吉林大学匡亚明英才教授王立峰认为,完善党的领导需要体制、制度与机制三个方面来实现。
澳门城市大学副校长叶桂平教授的观点引起关注。身为澳门社会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的他认为,“中国式现代化”极大地体现了中国智慧和经验,打破了世界发展中国家对西方式现代化的路径依赖,从实践层面破除了西方现代化模式的唯一性,从理论层面也打破了“西方中心主义”现代化理论的约束。作为国家和2.6亿葡语国家对接的桥头堡,澳门的学者要全面深入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点并率先向葡语国家做好传播。
新型政党政治的动力机制
自我革命具有战略地位,思想建党与制度建党相结合
如果说中国共产党的伟大政治实践,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政党政治实践,那么这种政治实践的内在动力机制中最大因素是什么?“制度治党”“自我革命”无疑是最大公约数。
“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必先从严,从严必依法度。”中共上海市委党校科研处处长、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副会长周敬青阐释了“自我革命”这个突出要素要发挥作用必须借用党的制度的优势——规范和界定的优势、制度强制惩戒优势、约束和监督优势,“必须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相结合。”
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富文教授认为,党的自我革命一直具有战略思想的地位,因此,能够成为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行动指南,是解决历史周期率难题的时代性答案。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副教授王海滨则从构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世界建设,来论述理想信念、党性修养、思想建党等对从严治党的重要作用。
“夺取政权-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三部曲,归结起来的唯一主题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院长林建华教授指出了动力机制也在于所指目标。为此,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所长李海青教授结合党的二十大文本,详细阐述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这一核心命题,其中离不开自我革命的主体锻造和使命伦理的价值承担、把握规律的历史主动、综合创新的理论自觉、改造世界的实践思维等五个方面。
上海大学线下会场的学者们合影留念
来自北京、上海、湖北、山东、吉林等地高校的代表纷纷发言,论坛梳理了新型政党政治的演进历程、历史经验、发展逻辑、本质特征、世界意义等理论和现实问题,呈现出站位高、立意深、视野宽、观点新、学科交叉融合、影响范围宽广等特点。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高立伟总结中表示,将以大历史观、大时代观、大知识观以及大责任观继续深入探讨“新型政党政治”这一学术命题,努力构建富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多学科交叉融合新型政党政治学知识体系。
作者:李念 姜剑
照片:主办方提供
编辑:李念
责任编辑:李念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