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衣食足而求健康长寿,随着物质水平的提高,人们很愿意为健康投资,但披着生物学前沿研究的外衣,许多产品和治疗方案令人无从甄别,我们真的能替自己的健康做主吗?在这样的现实环境下,浙江大学教授、神经生物学家王立铭的写作计划“巡山报告”打算用30年的时间,持续观察和梳理全球生命科学领域的重大事件,分析其来龙去脉,以及对我们可能的影响。日前,王立铭分享了与衰老相关的蛋白因子、基因编辑最新进展等若干重要研究。
自己不动,让别人替你运动,可能也能延缓衰老?
长久以来人们都坚信,锻炼身体能提高健康水平,降低各种疾病的发病率,延缓衰老的速度。这也反复被医学研究证明。而且,就算是半辈子从不运动的人,只要开始做点哪怕是遛狗、拖地这样的轻度运动,就会有巨大收获,各种疾病导致的总体死亡风险能下降超过20% 。
虽然什么时候开始运动都不晚,但是要一个已经开始泡枸杞的中老年人开始运动又谈何容易。毕竟老胳膊老腿,甚至还有 “三高” 这样的富贵病,如果运动不得法,身体可能还要承受更大的伤害。那有什么办法呢?
2020年7月10日,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给出了一个脑洞比较大的答案—— 自己不动,让别人替你运动,可能也能延缓衰老。
来自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科学家们,用小鼠做了这项研究。在实验室环境里,小鼠的平均寿命大概是2年左右。可想而知,18个月大的老鼠已经相当衰老了,肯定比3个月大的青年老鼠各方面都差挺多的。而这些科学家发现,如果在老鼠笼子里放一个能让老鼠运动的转轮,经常上去跑步的老老鼠就比一直懒着不动的同龄老鼠更健康。
他们关注的主要是老鼠大脑机能的变化。科学家发现,运动的老老鼠能够更快的在游泳池里找到隐藏在水面下的落脚平台,也更容易记住危险的环境并做出反应,有些能力甚至恢复到了青年老鼠的水平。相应的,科学家也发现,这些运动的老老鼠的大脑里出现了更多的新生神经细胞。总而言之,运动让这些衰老的大脑变得更年轻、更有活力了。
这本身不算太稀奇,运动的好处已经被研究得相当透彻了。但接下来,科幻的地方来了。
科学家们把这些运动的老老鼠的血浆输到懒人老鼠体内,3天一针,连打3周多,居然看到了非常接近的效果——懒人老鼠的大脑里居然也出现了更多的新生神经细胞,学习记忆能力也增强了,甚至改善幅度都和亲自运动的老鼠差不多。
这个比较科幻的结果,立刻指向了一个可能性——长期运动激活了老鼠血液里的某种抗衰老的化学物质,所以这种效果才能通过血液转移到懒人老鼠体内。既然如此,如果找到这个化学物质是什么,直接人工合成,就连输血这个步骤都能省了。
科学家比较了运动老鼠和懒人老鼠的血液,确实发现好几十种蛋白质分子的浓度都提高了。从中,他们看上了一个叫作GPLD1的蛋白质分子(糖磷脂酰肌醇特异性的磷脂酶D1)。这个蛋白质在长期运动的老年人体内也会升高,和小鼠一样。
这样一来问题就简单了。也许运动抗衰老的秘诀就是这个GPLD1蛋白质。如果果真如此,直接合成这个蛋白质注射到老年老鼠体内,应该就能看到一样的效果。不过遗憾的是,这个实验没有做。这些研究者们做了一个取巧的证明,他们强迫懒人老鼠的肝脏过量生产GPLD1蛋白,发现这个操作也确实能抗衰老。
总结一下就是,如果这项研究的发现能推广到人类世界,未来懒人们只需要给自己定期打一针GPLD1,就能继续喝着可乐刷抖音,同时享受运动的好处了。
用老年鼠和年轻鼠做实验,科学家发现年轻的血液可以让老年大脑“重返年轻”
返老还童的物质是否存在?要从血液中找到真正管用的东西非常难
不过且慢,这项研究虽然听起来激动人心,但有些问题还是要严肃的和你讨论一下。
在生物学研究的历史上,有一个著名的案例可以作为正反两方面的参照,那就是“年轻血液”的研究。在中世纪的很多传说里,年轻人的血液都具有返老还童的神奇功效。到了1960-70年代,科学家们发现,如果把老年老鼠的血管和年轻老鼠的连通起来,让年轻的血液流入老年老鼠体内,一段时间后,老年老鼠似乎真的焕发了青春,寿命也有显著的延长。
看到这里,你应该很容易得到和刚才的研究类似的结论——年轻老鼠的血液里,应该含有一种永葆青春、延缓衰老的化学物质。但是请注意,或许血液确实能承载运动和永葆青春的效果,但它是一个成分非常复杂的混合物,里头各种蛋白质分子、脂类和糖类分子等多如牛毛,想要确定具体是哪种化学物质承载了运动或者永葆青春的效果,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返老还童这件事上,人类是走了很大的弯路的。
2013年,哈佛大学的科学家Amy Wagers 就发表论文说,年轻老鼠血液里一个叫作GDF11的蛋白质承载了返老还童的效果,如果注射给老年老鼠,不光大脑神经细胞能够再生,肌肉组织也能恢复活力。但是仅仅2年后,美国诺华制药的科学家们就几乎完全推翻了这个结论,认为GDF11不光不能让动物返老还童,甚至还有促进衰老的副作用。
到底谁对谁错,至今尚未尘埃落定。但至少说明,想要从血液的万千化学物质中找到一个真正管用的东西,难度和不确定性都是非常大的。既然返老还童的物质尚在存疑,替别人运动的物质是不是能站得住脚,其实也需要打一个问号。至少,我们得看看有没有别的科学家能够重复这个发现。
其实,从我们讨论的这篇论文里也能找出一些技术问题。比如,虽然研究者们证明了让老鼠过量生产GPLD1蛋白质可以模拟运动的效果,但就像我们说的,更好的证明方法显然是人工合成这种蛋白质然后注射给老鼠。这也是最能模拟未来药物使用的方法。但是,这项试验并没有做。更重要的问题是,怎么从逻辑上证明运动带来的好处完全或者大部分是由孤零零的GPLD1蛋白质承载的呢?血液里别的化学成分完全不起作用吗?想要证明这个作用,更好的办法是删除实验。比如,抽出运动小鼠的血液,把里面的GPLD1蛋白质去除干净,看看剩下的血液是不是就没用了。只有注射GPLD1有用,去掉GPLD1哪怕继续输血都没用,我们才能真的相信GPLD1蛋白质的药用潜能。
而且,衰老是人体系统性的变化,出问题的绝不仅仅是记忆力下降、大脑机能衰退。就算GPLD1确实能够挽救大脑的功能,它是不是也能抑制其他器官和组织的衰老呢?或者会不会加重其他器官和组织的衰退呢?而想要真正拥有一种替代我们运动的神奇药物,这些问题都是必须回答的。
哈佛大学的科学家Amy Wagers2013年发表论文说,年轻老鼠血液里一个叫作GDF11的蛋白质承载了返老还童的效果
当然了,从概念上说,输血能够把运动的好处转移给懒人老鼠这个发现在逻辑上倒是完全可以理解。毕竟,既然运动能够对身体各个器官都带来全面的好处,那我们就可以想象,这种好处一定需要通过某个载体通向全身各处。血液,当然就是最方便的载体。
因此,我和你一样,非常期待看到这项研究的后续进展。
基因编辑技术成功用于治疗地中海贫血症,在中国落地或将产生专利冲突
基因编辑技术是一个我们长期关注的话题。在我看来,基因编辑技术可能是生命科学领域最具革命性的一类技术,未来可能不仅会改变疾病治疗的面貌,还可能对整个人类世界的社会结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带来革命。
就在过去的这个月,基因编辑技术又有了几个相当重要的进展。一个进展是应用场景方面的。2020年7月22日,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和上海邦耀生物公司合作开展的一项基因编辑人体临床试验宣布了阶段性进展。医生们将 CRISPR/cas9 基因编辑技术应用于地中海贫血症的治疗,在两位男童体内看到了相当不错的疗效。
传统上,根治地中海贫血症的办法只有一个,就是给患者做骨髓干细胞移植。从配型合适的捐献者那里,获得拥有正常血红蛋白基因的造血干细胞。但是可想而知,这个方案的可行性和推广性都是很低的。而在基因编辑技术出现之后,地中海贫血症的患者有了另一个摆脱疾病的可能。如果把他们体内的造血干细胞提取出来,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将出现错误的血红蛋白基因修改正确,或者是人为激活一个能够替代原有错误的血红蛋白基因,然后再把造血干细胞重新输回患者体内,就能模拟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效果,一劳永逸的根治疾病了。
而且,用基因编辑技术治疗血液系统的遗传疾病,在技术上门槛相对更低。人类已经有成熟的技术把各类血液细胞、甚至是造血干细胞,从人体中提取出来进行操作。相比之下,操作肌肉组织或者大脑里的基因,技术难度就大多了。因为我们没有办法把那些人体组织拿出来操作,所以必须开发技术把基因编辑工具精确投送到需要操作的部位。这样一来,风险和技术难度都会大大提高。也是因为这个原因,业界不少头部公司都不约而同地把地中海贫血症列为基因编辑技术的首选应用场景。
《基因编辑婴儿:小丑与历史》是王立铭“巡山报告”系列丛书的第一本
在2019年,美国有两个针对地中海贫血症的基因编辑药物进入人体临床试验,截至目前也都看到了令人兴奋的结果,几位最早的患者已经能摆脱定期输血了。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医生和科学家们的这项最新进展证明了:在中国,从技术储备到医疗支持和政策环境,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也具备了落地生根的可能性。
在我看来,在中国,基因编辑技术的落地可能多少会有些特殊性。有些特殊性,可能起到的是正面推动作用。比如在国内,如果人体细胞可以用来治疗疾病,它有两个路径可以获得监管部门的批准:一个是按照常规药物的开发路径,申报药监局开展人体临床试验,试验成功后由药监局颁发药物上市许可,可以广泛销售和应用。这个路径和欧美国家一致。而另一个路径是,把它当成类似于外科手术一样的临床应用技术,经由卫生部门批准后就可以在特定医院开展。而后者的监管程序,相对要宽松很多。这种特殊的双轨制制度可能会让中国的医疗机构在基因编辑应用方面 “弯道超车”。
而有些特殊性,作用可能就没那么正面了。比如,基因编辑技术的上游专利基本都不掌握在中国研究机构和公司手中。前面我们讲到的两项关于地中海贫血症的基因编辑临床试验,圣加蒙公司的ST-400用的是自己拥有核心专利的锌指蛋白核酸酶技术,而 CRISPR Therapeutics 公司的创始人之一就是 CRISPR/cas9 技术的发明人 Emmanuelle Charpentier。
换句话说,中国要推动基因编辑技术的临床应用,可能或早或晚会和少数几家欧美公司产生专利冲突。
编辑:袁琭璐
责任编辑:李念
综合自知识分子、书啦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