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生态绿色底色,以一体化为驱动力,实现高质量发展,这条路怎么才能走得更顺畅?18日,记者邀请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执委会副主任张忠伟、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空间规划工作组副组长熊健、同济大学可持续发展与管理研究所所长诸大建三位专家,对《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草案中的亮点进行解读。
为何要建规划协调区?
示范区总规范围为青吴嘉两区一县约2413平方公里的行政辖区,并将紧邻示范区需要一并规划研究的虹桥主城片区除青浦区以外区域,嘉兴市嵌入示范区范围内的王江泾、油车港镇以及昆山市毗邻淀山湖的锦溪、周庄、淀山湖镇等三个区域作为规划协调区(约486平方公里)。
增设规划协调区引发了人们的关注。示范区是不是“变大”了?增设的目的和意义又是什么?
“不。示范区没有扩大,范围仍然是‘两区一县’。”张忠伟表示,示范区不会对协调区进行刚性管控,两者的关系主要是工作上的协同。
熊健介绍,增设规划协调区是为了保证规划的完整性和功能的延续性。以生态环境治理为例,淀山湖水域面积中,45平方公里在青浦,15平方公里在昆山,必须得把昆山三镇纳进来,才能实现整个流域的治理。再加上交通网络不能“绕着走”、古镇旅游联动等要求,从规划开启时,协调区就被提上议事日程。
示范区未来有多绿?
示范区有着湖荡水网密布的本底特征,当前的河湖水面率达20.3%,面积在50公顷以上的湖荡有76个。这样的生态环境基础是一块世界级的料子。
“怎样通过规划来锚固生态基底、厚植生态优势、扩展生态容量,是规划特别关注的问题。”张忠伟表示,示范区将继续给河湖以空间,河湖水面率的目标是22%,蓝绿空间比要达到68%左右,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100%,森林覆盖率要达到12%……这些生态指标,体现了湖荡纵横、河网交织、林田共生的自然山水格局,显示出示范区突出底色的决心。
熊健介绍,示范区将以示范区生态敏感性最高、生态本底最优质的淀山湖、元荡及周边湖荡为主体构建生态绿心,构建示范区“一心、两廊、三链、四区”的生态格局。
创新要素如何集聚?
有风景的地方就有创新经济?这道题在示范区有了答案。
“从‘零星绿色夹在水泥灰色中’到‘一颗颗透亮的珍珠在绿色底板上闪闪发光’。”诸大建将传统的区域发展模式描述为PFB(people follow business),即生产优先,政府通过招商引资先把企业引入工业园区,然后人进来,后续再补上公园绿地、公共服务设施等配套,这样的产业链往往相对低端,对土地也无法高效利用。
示范区的发展模式类似BFP(business follow people),即人才优先,招“商业”变成了招“高智商”。宜居环境、优秀文化吸引着高端人才主动涌入江南水乡这块宝地。未来,好风景优势将转化为经济优势,绿色创新发展新高地将在示范区形成。
熊健认为,示范区将改变传统的发展模式,即发展动力上,强调动能转换、协同共进,不以投资和要素投入为主导,构建创新驱动、高效集约的新发展方式;空间组织上,不搞集中成片、大规模、高强度开发建设,突出“小集中、大分散”,推动存量用地布局优化、结构调整和内涵提升。
未来,在两省一市交界处,三地将合力打造“江南庭院、水乡客厅”,集中实践和示范城水共生、活力共襄、区域共享的发展理念。青浦西岑科创中心、吴江高铁科创新城、祥符荡创新中心等三处近期示范片区,也正在谋划。
规划背后有哪些故事?
示范区内部虽在许多方面有着高度的一致,但发展现状仍有一定差异。面对差异,若是采用过去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式机制,即便规划已经出台,还是有人会心生委屈,很难在后续实施时形成合力。
张忠伟认为,在一年的编制工作中,依托“省级统筹、求同存异、共同争取”方法的“统一规划管理”的制度创新初步建立,联合组建工作专班等五大经验如奥运五环般环环相扣,今后将在示范区实现“一张蓝图管全域、一个平台管实施、一套标准管品质”。
熊健则提到了一个原则,就高不就低,助力协同规划实现规划协同,“示范区的建设标准将大于等于原来两区一县的标准”。
诸大建极为看重编制过程。两省一市政府“平行协商”是一种横向的整合,除却了纵向的压力。他建议,尽早把过程中好经验固化下来,形成模板,以便今后再遇到跨边界问题,不用再重新来过。
作者:赵征南
编辑:付鑫鑫
责任编辑:刘栋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