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洹水安阳名不虚,三千年前是帝都。”作为目前中国最早成系统的文字,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的甲骨文迎来了发现120周年的纪念时刻。2019年10月18日,“纪念甲骨文发现12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安阳正式拉开帷幕。这次活动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文化和旅游部、科技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国家文物局、中国社会科学院、河南省人民政府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河南省教育厅、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河南省文物局、安阳市人民政府承办。
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仪式在中国文字博物馆举行,在时钟的滴答作响中,特别创意搭建的弧形大屏幕上闪现过甲骨文发现120年来的时代变迁,将现场观众带入甲骨文故乡——安阳。
▲开幕式现场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甲骨学殷商史研究中心主任宋镇豪代表纪念甲骨文发现12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学术工作委员会致开幕词。他指出,甲骨文是19世纪末发现、地下出土中国最早的古典文献遗产,是汉字汉语的鼻祖,传承着真正的中华基因,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史料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也是重建中国上古史、透视3000年前殷商社会生活的重要资料,是中国精神之源起、中国信仰之源头,中国艺术、美术发源的最真实的素材。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甲骨学殷商史研究中心主任宋镇豪致辞
安阳市委副书记、市长靳磊表示,120年前,一片甲骨惊天下。120年来,甲骨文从数千年沉睡中被逐渐唤醒,为研究中华早期文明、国家与社会形态提供了实证资料,一举将有文字记载的中华文明向前推进了1000年。安阳市委、市政府将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文物文字系列重要论述,发挥甲骨文独特资源优势,做好甲骨文活化利用文章。重点加快推进中国文字博物馆续建工程建设,积极谋划建设汉字公园,推广甲骨文书法,推动甲骨文化进校园进课堂,厚植甲骨文文化底蕴。加强甲骨文收藏保护,大力支持甲骨文字考释,进一步完善甲骨学研究交流平台,组织举办更多高水平的甲骨文展示交流活动,促进甲骨学研究成果转化应用。
中国历史研究院古代史研究所所长卜宪群认为,甲骨文字对中国历史发展、思想意识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是中国文化悠久、灿烂的伟大象征,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增强文化自信、民族自信发挥了重要作用。甲骨文与传世文献相互印证,证明了中国古代文献典籍记载的商史的可靠性和可信性,推动了以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相结合、以考古与历史相结合等新史学研究方法的出现。可以说,甲骨文对于中国整个近现代史学影响至深,对近现代以来中国人认识古代社会文化的态度影响至深,对近现代以来的民族文化自信影响至深。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历史学部主任,中国考古学会会长王巍在致辞中表示,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在中国学术史、文化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它的发现直接导致殷墟的发现和殷墟考古的开始,直接导致中国考古、中国考古机构第一次科学的考古发掘。中国的考古工作者,特别是在殷墟工作的考古工作者为商代甲骨文的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随着甲骨学、殷商史和考古学的发展,也一定会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历史学部主任,中国考古学会会长王巍致辞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中国历史研究院院长、党委书记高翔在致辞中指出,隆重举行本次国际学术研讨会,具有重要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这是中国史学界的一件大事,将在新时代中国史学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经过120年的发展,甲骨学已经拥有了丰硕成果,形成了完善的方法与理论,建立了稳定的团队,也梳理了存在的问题,理清了发展方向。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在学科内在因素和社会外在条件的共同促进下,甲骨文研究必将呈现出更加兴盛的局面。
随后,“殷契文渊——甲骨文大数据平台发布仪式”全新亮相。在宋镇豪先生指导下,由安阳师范学院完成的殷契文渊——甲骨文大数据平台建设,凝聚了老一辈甲骨文研究者的心血,他们期盼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人参与到甲骨文研究中来。安阳师范学院校长黑建敏透露,安阳师范学院始终坚守在“绝学”研究的阵地上,在服务国家重大决策、重大需求的过程中,不断强化自己的使命担当。近年来,对甲骨文研究方法大胆创新,将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运用到甲骨文研究中。这既是一种坚守的精神,也是一种信念的力量,这种精神和力量建立在具有5000多年中华文明传承基础的文化自信上。
▲殷契文渊——甲骨文大数据平台发布仪式
据悉,纪念甲骨文发现120周年系列活动包括了今天拉开帷幕的纪念甲骨文发现12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10月22日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的“证古泽今——甲骨文文化展”,以及将于10月24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纪念甲骨文发现120周年座谈会,这是甲骨文发现以来首次在国家层面举办的系列纪念活动。
作者:文汇报驻京记者 李扬
编辑:李扬
照片:活动组委会供图
责任编辑:江胜信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