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时的张伯驹
1960年,陈毅老友、吉林省省委书记于毅夫赴京开会。陈毅对他说:“我有一个好朋友,叫张伯驹,目前境遇不太好,吉林省能不能给他安排一下工作?”于毅夫立即吩咐省委宣传部长宋振庭安排:“设法给人家一条出路。”
1961年初春,门可罗雀的张府,突然收到一封来自长春的电报:“伯驹并潘素女士:吉林地处东北腹地,物阜民丰,百业待举,现省博物馆急需有经验的人才,若伯驹先生允许,可否考虑来吉林工作,翘盼待复!中共吉林省委宣传部宋振庭。”十几天后,又一电报:“伯驹先生并潘素女士:关于聘请二位来吉任职一事,已经有关部门批复,若无不妥,望能尽速来吉,一应调转手续,以后再补办。中共吉林省委宣传部宋振庭。”
▲晚年的张伯驹和夫人潘素
草木皆兵的张伯驹,不相信天下有如此好事,主动坦白自己“右派”身份:“宋振庭足下台鉴:两电喜获,不胜惶恐。我因齿落唇钝,多舛有错,名列右派,实非所志。若能工作国家,赎过万一,自荣幸万分,若有不便,也盼函告。张伯驹。”
几天后又收到六个字:“电悉,盼速来吉。宋振庭。”
张伯驹这才知道是陈毅帮忙,行前带潘素去陈毅家辞行。陈毅劝他:“人生一世,受点冤枉怕什么,有弄清楚的那一天!”临别,陈毅送张伯驹一个纸包,嘱咐到吉林再看。可张伯驹忍不住,偷偷打开,是陈毅的一幅字:“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陈毅。”
张伯驹受宠若惊,将自己所剩的全部书画共计30多件,全部捐献吉林博物馆作为觐见之礼。
▲政府发给张伯驹夫妇的褒奖状
1967年,张伯驹再遭批斗,隔离审查8个月后,从吉林博物馆退职,押往舒兰县劳动改造。公社拒收这个年近70、无力劳动的老头儿。
万般无奈,张伯驹只有给陈毅写信。5天后,收到张茜回信:“你们的信我已给仲泓念了。他因患癌症,在301医院住院,已属晚期,身体差得很。听完信,他便交代秘书,对你的事多加关心,并向总理反映一下。”
1972年1月4日,陈毅弥留之际,再次提到张伯驹,说:“很可惜……我们帮不了他。前几天我向总理说过,恐怕他太忙了,顾不上。伯驹他们,日子一定很艰难……”
陈毅流着泪吩咐张茜:“那副围棋呢?”张茜迟疑后从书架上搬下一个大理石盒,放在陈毅手边。这是陈毅几十年的心爱之物,玉石棋子黑白分明。“棋盘分为两块,一块就是我们共产党;另一块好比民主党派、党外人士,只有我们合在一起,才能成为一个棋盘。”张茜心领神会:“把这个送给张伯驹……”
▲李白的《上阳台帖》
1972年1月10日,中共中央为陈毅举行追悼大会。毛泽东身穿睡衣,突然出现在八宝山。他走到陈毅遗像前默默肃立,又扫视一周,站在一幅长联面前低头不语。
“仗剑从云,作干城,忠心不易,军声在淮海,遗爱在江南,万庶尽衔哀,回望大好山河,永离赤县;挥戈挽日,契尊俎,豪气犹存,无愧于平生,有功于天下,九泉应含笑,伫看重新世界,遍树红旗!”
毛泽东吟罢,说:“写得好!”问身旁的周恩来:“这个张伯驹是什么人呐?”周恩来想了想,说:“是位民主人士,是陈毅同志生前好友。”陈毅夫人张茜忙插话说:“主席啊,就是当年送您李白《上阳台帖》的张伯驹啊!他把‘传世第一字’‘传世第一山水’都献给国家了……”毛听罢若有所思,说:“哦,他人来了没有?”周恩来马上附耳过去,片刻,好像接过毛的话,大声喊:“一定照主席指示办!”声震灵堂。
周恩来责成童小鹏安排,被“黑”了三年的张伯驹,户口终于从吉林落回北京。
1978年9月,中共吉林省委宣传部,批准吉林省文物局上报对张伯驹的复查结论,予以平反,恢复名誉。
——摘选自《上海采风》2013年11期
作者:唐师曾
编辑:周怡倩
责任编辑:张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