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儿童日前夕,长宁区虹桥街道发布全市首个《未成年人潜在风险识别清单》,打通强制报告制度落实“最后一公里”。同日,长宁区检察院“宁萌护未”未成年人检察社会服务中心线上平台小程序正式上线,实现强制报告线索移送和检察监督的无缝对接。
《清单》分为三级条目,涉及个人风险、家庭风险、学校风险、社会风险、网络和法律风险6大类型、14个风险情况以及50余个参考识别项目,列举了未成年人在家庭、学校、社会中可能存在的异常行为、表现,能有效帮助未成年人保护工作者准确识别未成年人在成长过程中存在的风险隐患,解决了侵害未成年人线索发现难的问题。儿童督导员、儿童主任等社区工作者通过比照《清单》,如果发现涉及未成年人身心受到侵害、疑似受到侵害或者面临其他危险情况的条目,可以通过“宁萌护未”小程序向检察机关“一键”报告。
检察机关根据报告线索的“类别化+差异化”进行分流处理,涉及侵害未成年人刑事犯罪的依法惩处,涉及未成年被害人保护的做好转移安置、法律援助、心理辅导、经济救助等,涉及未成年人民事、行政、公共利益受侵害的启动相应的检察保护程序,并在案后及时跟进监督、开展生活帮扶等,实现涉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线索的一网受理、分流办理、跟踪管理。
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成年人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未成年人潜在风险识别清单》和“宁萌护未”小程序畅通了基层未保人员快速发现、精准识别、报告侵害以及检察机关及时跟进监督未成年人受侵害的渠道,是进一步落实强制报告制度的有益探索。强制报告制度建立以来,街道作为基层政府,居民委员会作为一线基层组织,充分发挥熟悉基层、了解群众、深入邻里的工作优势,积极履行强制报告义务,使侵害未成年人犯罪得以及时发现,未成年人得到有效保护。
2020年5月,最高检联合国家监委、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关于建立侵害未成年人案件强制报告制度的意见(试行)》。2021年6月,强制报告制度被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吸收,正式上升为法律规定,让侵害未成年人案件有了“侦查哨”,织密了未成年人保护的“防护网”。根据上述法律和文件规定,国家机关、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密切接触未成年人的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发现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受到侵害、疑似受到侵害或者面临其他危险情形的,应当立即向公安等有关部门报告。
作者:单颖文 钱宇文
编辑:王嘉旖
责任编辑:陆益峰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