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说松江前世今生
松江之名有两说,一是古水道松江,一是地方名称松江。先说水名松江,早见于敦煌莫高窟第33窟南壁上的一幅“石佛浮江”图,画款记:“此西晋时有二石佛,浮游吴松江。”吴松江边上旧有七十二庙,据说功臣庙汉初就有。吴松江边上和沪地为什么古来庙多?史载“湖溢而江壅”,故造庙以祈苍天保佑,以镇兴风作浪。我国最早的地理文献《尚书·禹贡》中有句话:“三江既入,震泽底定。”书中并未标明是哪三江导流入海,太湖得以安定。时至东晋,庚仲初《扬都赋注》:“今太湖东注为松江,下七十里有水口分流。东北入海为娄江,东南入海为东江,与松江而三也。”由此得知水名吴松江和松江。
勾稽史书,常见带水旁的松江二字出现在字里行间,如淞江、吴淞江。带水旁的“淞”字,在北宋时期多见,范仲淹《上宰相书》云:“太湖纳数郡之水,湖东一派,谓之淞江。”又如北宋《郏乔水利书》记吴松江为吴淞江。宋代范成大《吴郡志》卷十九《水利》引郏亶、郏侨语曰:“吴淞古江故道,深广可敌千浦。”松字加水旁,可能受之于唐人诗文影响,但吴松江和松江之呼,早于淞江和吴淞江应是肯定的。
松江亦即吴淞江,这条江并不在今天的松江区境内。吴淞江的源头在江苏吴江县城以南的太湖口。“黄浦夺淞”后,明隆庆三年(1569),巡抚海瑞再次整治吴淞江,吴淞江下游改入今道,由外白渡桥入黄浦江。据陈杰《实证上海史》记:“由于河道变窄,称‘江’有些名不符实,清末就有人根据吴淞江上游来自苏州,以‘苏州河’相称。”故,松江就是俗称苏州河的吴淞江。史载,古之三江中的松江、娄江、东江,后面两条江,唐代涅塞,北宋已绝,唯有吴淞江源远流长至今。
嘉庆《松江府志》于“松江”条注下引郭志旧文曰:“松江旧名吴淞江,后以水灾,去水从松。”这就要说到由古水道名而来的地方名称松江了。一般认为,从元代松江府开始,言川流记淞江或吴淞江,言郡邑则记松江。元至元十四年(1277),华亭升府,领华亭1县,次年改称松江府。此后的数百年间,不断分析华亭县土地,一如至元二十九年(1292),分华亭东北境置上海县;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割华亭、上海两县北境建青浦县;清顺治十三年(1656),分华亭县西南境之枫泾、胥浦乡和集贤、华亭、修竹、新江乡部分土地建娄县;雍正四年(1726),再割华亭县之地建福泉县、奉贤县、金山县、南汇县;乾隆八年(1743),福泉县并入青浦县。嘉庆十年(1805),建川沙抚民厅。至清末,松江府辖7县1厅。
《松江府续志》载府属7县1厅地域如下:华亭县治东西广一十六里,南北袤六十五里;上海县治东西广六十一里,南北袤四十二里;青浦县治东西广八十四里,南北袤六十三里;娄县治东西广四十三里,南北袤三十一里;奉贤县治东西广七十三里,南北袤二十里;金山县治东西广三十二里,南北袤三十四里;南汇县治东西广五十二里,南北袤五十一里;川沙厅治东西广二十三里,南北袤二十二里。
水育松江,水土交融,松江因水得名,福泽绵长。史记松郡诸水,有海水、江水、泖水、湖水、浦水等五水波光。海水。清嘉庆《松江府志》:“大海环府东南,起上海县黄家湾上宝界碑,抵金山县白沙湾江浙界牌,延袤二百五十余里。”江水。《府志》同上记:“今松江自吴江县经甫里,过华亭,入青龙镇,自湖至海凡二百六十里。”又记青龙江“在府北七十里。昔孙权造青龙战舰于此,故名。”泖水。《续吴郡图经》:“泖在华亭境。泖有上、中、下之名。泖之狭者犹且八十丈。行二百余里,南至浙江。”湖水。淀山湖在今青浦域,松江老城区古有旧西湖、白龙潭等。清嘉庆《松江府志》载“旧西湖在府西南二里,周围三里,为晋陆氏养鱼池。宋为放生池。”明正德《松江府志》记白龙潭“在府城谷阳门外坊后栅桥……潭广十余顷,相传有龙蛰其下。”
相对于前四水而言,浦水的概念人们相对生疏。其实旧时黄浦东流,由闸港新场入海,阔仅一矢之力。所以,称之为春申浦或黄歇浦的黄浦,以黄浦江称,是上海对外开埠以后才出现的固定江名。唐代华亭地域有十八浦,今松江通波塘,古称顾会浦,为吴淞江五大浦之一。由浦密织河网,沪地以泾而名的地名颇多,编织起沪地古代水利工程河网交错的网络图系。至今,我们尚能从赵屯浦、大盈浦、黄浦、淀浦河,以及横潦泾、竖潦泾、华田泾、大涨泾、二里泾等水利枢纽工程和泵闸设施上感受浦与泾的水脉气息。由此而知,古人所说的“治松必先治水”,实为地方大事。元代松江,“去水从松”,又令人仰望松郡九峰,累累然隐起平畴间,逶迤婉娈,龙起舞,凤飞翔,一派山水田园好风光。元代,钱惟善寓居松江,诗叹:“西望沧茫浴远天,芙蓉九点秀娟娟。”
松江的历史,波光粼粼。相传海涌三浪,传唱一首“海宝”歌谣,谱写出今上海地区最早成陆的摇篮曲。沙冈、紫冈、竹冈等古“冈身”,即由贝壳沙带隆起的古海岸线,将海水挡在了冈身之外,位于冈身以西的松江等地最早发育成陆。水利万物固然不错,但人与水的抗争始终是历史上的一幕重头戏。自古以来,水与治水英雄共生共荣,使得见之于英魂激荡的松江水脉因歌咏言而代代相传,历久弥新。从春秋时的楚国人伍子胥到吴越临安人钱镠,从北宋苏州长州人叶清臣到通州镇海人吴及,从元代松江府青龙镇人任仁发到明代江西德兴人夏原吉和吉水人周忱,从明代松江府上海叶家行人叶宗行到内江人李允嗣,以及毕亨、海瑞、方岳贡至清代周中鋐、俞兆岳、林则徐等。他们为民治水、水漾风华的名字永远铭刻在人们心中。
因水而兴的松江,至隋开皇年间(581~600),位于吴淞江支流顾会浦旁的华亭港逐渐形成,沪地有了历史上最早的通商港口;唐天宝五载(746),华亭港的外港青龙镇港形成于吴淞江与青龙江交汇处。唐开元元年(713),成功地修筑了一条西起海盐、东至吴淞江南岸的一百四十五里长的捍海塘,使华亭地区的疆域得以基本稳定,居住人口增多,农业发展有了可靠保障,从而推动了华亭建县的历史进程。
当我们记住黄浦江是上海母亲河的同时,不能忘怀松江或吴淞江是最早孕育上海地名的祖母河。据《水利书》记,吴淞江南岸有大浦十八条,其中有上海浦、下海浦。上海浦是吴淞江的一条支流名称。上海是到海上去的意思。人往高处走,舟往远处行,上海浦声名鹊起,由酒务而传扬开去。酒务是宋代设置的管理贸易的机构,专管酿酒和酒税事务。这就有了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为方便征收酒税管理而设于上海浦的“上海务”,时为秀州所辖的17个酒务之一。宋咸淳三年(1267),华亭县于上海浦西岸设置市镇上海镇。明《弘治上海志》记宋末元初,上海镇已为“华亭县东北一巨镇。”上述可见,吴淞江支流的上海浦水名催生出了上海务、上海镇,直至元代建上海县,民国时期建上海特别市和上海市。溯源上海县和上海城的前世今生,上海县由华亭县分析而出,上海城由上海县脱胎而来。
综上所述,上海简称沪,别称申,最初实指扈(沪)渎江畔和黄浦江畔,是两个地理位置有别的地方。传与为防海上筑垒的晋袁山松将军和纪念楚相春申君黄歇有关。明末清初华亭人董含《三冈识略》记《袁将军冢》:"晋左将军袁崧,筑沪渎垒御冦,为孙恩所害,麾下士李祥收骸骨,葬北桥之南。"袁崧即袁山松。据说梁武帝评书作袁崧。人们在研究后发现,“扈”作为建筑单体,在今天的上海农村尚能找到其原型,是一种由竹制捕鱼工具方法而来的建筑式样,《说文解字》释“扈”字结构从邑从户。这就要说到吴淞江下游近海处一段古称沪渎,是当地人用一种称之为“扈”的捕鱼工具并以捕鱼业而得名,六朝时就有相关记载。此外,楚相春申君黄歇在其封地率领民众治水时尚无黄浦江,很可能是黄浦江前身的东江或与吴淞江入海口相连的水道,以解决三泖之水泛滥成灾的问题。此外,从因水立业而得航运之利来看,沪地从华亭港至青龙镇港,再到上海港,直至今天的洋山深水港,根在华亭。由此,以为考说松江古称华亭,有以下几层意思:一是由华亭县而松江府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二是华亭县衙和松江府署均驻地今松江老城区;三是华亭县一直延续至民国之初,易名松江县。故,向前追溯,松江古称华亭,荣为今上海地区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松江是大写的松江,创写了诸多历史辉煌。首先,元初华亭升府,户籍人口远超满5万户即可升州的朝廷规定,一跃越过州一级建置而直接由县升府。其次,明代中晚期,松江府城的市镇空间密度创中国之最。当时,全国市镇空间密度以江南诸府最高,杭州、松江、苏州为诸府之中的前三甲,而松江府不到18平方千米便有1个市镇的历史记录,又高于苏、杭二府,并为江南诸府市镇平均密度的5倍多。松郡川原沃野,海陆之丰,又得“衣被天下”之利,明代为全国棉纺织中心,松江府城为我国33个工商业重镇之一。此外,松江地不加广,然无论是粮赋,还是“以布折银”充抵赋额,尽一地之利,举全郡之力,赢得“赋税甲天下”之誉。由此客观反映出一个地区在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和经济发展水平。
经济是一个地区的实力,文化是一个地区的魅力。具有“尚文”风俗传统的松江,古为人文渊薮之地。明清时期,松江考中进士457人,其中明代进士人数多达280名,为全国诸府榜中进士人数最多的一家,明代松郡呈现“十里一鼎甲,三里一进士,里里有举人”的耕读继世风光。在文学艺术方面,松江享誉东南望郡,文化名邦。松江琴派、云间书派、松江画派、曲派、文学云间派等开风气之先,实力抗衡五岳;董其昌、陈继儒、莫是龙、陈子龙、夏允彝、夏完淳父子等云间才子,风华竞耀三辰。
继南宋缂丝名家朱克柔之后,明代又诞生引领中国四大名绣的顾绣代表人物韩希孟,还有造园大师张南垣,以及继元代黄道婆之后的明代织布能手丁娘子,时人将丁娘子布与露香园顾绣相提并论。名人辈出的松江,近年出版了《松江人物》一书,记传3688位松江名人生平事略。在地面文物方面,松江今为上海市文物大区,“唐宋元明清,从古看到今”,域内文物古建筑量丰质高。游览松江二十四景,其中近半数是以地面文物为载体的人文景观。
转自“人文松江”微信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