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觉醒来,手机里弹出了多条消息,仔细一看,发现其中一个关键词——“足不出户”。
对这个结果,记者并不意外。就在前一天晚上,距家仅1公里多的新国际博览中心临时集中隔离收治点正式启用。防疫形势严峻复杂,但却没有最初封控那几天的紧张感,这还要从前一天新加的一个群组说起。
记者所在的花木街道,比浦东大多数街镇“封”得更早,因此也最早感受到“抢菜难”。6点、7点半、8点半、凌晨12点……打开手机,就会看到这一排排闹钟,分别对应着不同App的“抢菜时间”。
被“抢菜难”支配的困扰,一直到小区第六次测核酸才缓解。那一天,做完检测路过小区公告栏,正好看到上面贴了一张小区物资保障群的二维码,便立马打算试试。
进群后,才发现已有近300位群友,每天群主会发各种接龙,有蔬菜、牛奶、水果,也有各种生活日用品。抢不到菜的烦恼可算解决了,但“水”群了一整天,却发现了熟悉社区的另一个剖面。
由于团购有截止时间,不少错过消息的居民难免扼腕叹息。没想到,物资保障群也成了物资共享群。鸡蛋、绿叶菜,甚至一个小小的“钢丝球”,都能有人“赞助”。大家分享物资的同时,也分享着彼此的善意。一次次的伸手相助,让记者体会到了何谓“共克时艰”。
置顶的“群公告”里,还详细解释了为何群主并非居委干部,而是小区居民。记者所在的居民区,下辖6个小区,对应的干事仅6名。在封控的近两周时间里,他们24小时无休,睡在办公室里,工作早已“超负荷”。
为了做好居民们的“后勤保障”,居民志愿者“大宇”主动站了出来,并集结了一批爱心志愿者,临时成立小区志愿者小组。这些志愿者们家中有“老”有“小”,且白天也仍需居家上班。但他们依旧挤出时间,进行着一次次“爱心接力”。
与大多数年轻人一样,记者也很少与所在社区有深度交往。最近一次与楼组长“打照面”,还是代表选举日之时。但在防疫下诞生的“邻里帮”群组,重塑着对社区的认知。即便彼此互不相识,但在关键时刻,同样也会伸出援手,这是一种“守望相助”,更是一种“情感联结”。
临近深夜,群组依旧刷新着一条条暖心消息。记者的视线,却牢牢锁定在群主那一句话,“所有已在群的邻居,如果知道还有邻居没有进群,可以尽快邀请进来”。
作者:王嘉旖
编辑:王宛艺
责任编辑:张晓鸣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