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20周年之际,艺术节和文汇APP联合推出《我和我的艺术节》专题报道,邀请活跃在国内外舞台上艺术各领域的领军人物,讲述与艺术节一路走来的故事,从鲜活的创作、演出经历中感受当代中国艺术家们对艺术传承与创新的思考。
沈伟是著名美籍华人舞蹈家、视觉艺术家和编舞导演。在第十六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上,沈伟携舞蹈团为艺术节带来了现代舞《声希》与《春之祭》;在第十八届上海国际艺术节上又带来了《天梯》和《地图》。在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20周年之际,沈伟带来了展览《沈伟:未知的探索》,这是他在中国大陆的首次艺术展,通过展览展现他多年以来的心路历程。这一次,让我们来听一听沈伟与艺术节的故事吧!
问:我们很难给您定义,您是跨界的一个艺术家。那么在您的背景里,舞蹈、绘画等等是有联系的吗?
沈伟:当然。对于我来说,在整个成长过程中和我现在的发展过程中,舞蹈、绘画、视觉和表演艺术都是跟我一起成长的,所以对我来说是一个自然地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它们在我的创作中是相互影响的一个发展过程。
问:那您最早是靠舞蹈进入艺术行业的事吗?
沈伟:不是。我小时候最早是学国画,到九岁开始学戏曲,再学油画,最后才学的舞蹈。
问:可能中国的观众最了解您的就是北京奥运会的《画卷》。
沈伟:对。因为奥运会面对的不只是中国的观众,是全世界的观众,大家看到了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画卷》,给人家带来了比较新奇的一面,又有代表中国的传统和现代文化的两个不同的点。在创作上比较新颖,引起了比较大的关注。
问:我们认为《画卷》这个作品可能也只有您能够创造,因为它是绘画和舞蹈结合。
沈伟:实际上我从2000年开始,就想要创造一些自己的语言,属于自己的舞蹈语言和绘画语言。到2002年我就开始用一些非常抽象的表现形式,比如从书法最传统、最基本的一种简单的笔触来探讨抽象性。后来到2004年,我在美国创作了一个作品叫《连接转换》,已经开始在舞动中把绘画的痕迹带出来。那这种运动方式,就像中国传统的毛笔,像毛笔的笔堵到笔尖的一个运动方式。这种运动方式实际上对人来说比较困难,因为我们都是有一个结构的,所以变成像毛笔一样也不容易,我花了很多年去探讨这种运动力。到2008年的时候,很荣幸被邀请去担任北京开幕式《画卷》的编导,去创造一个跟国家有关系,跟文化有关系的作品。我觉得我这么多年创造出来的这种运动方式,又是和中国传统文化相联系的艺术表现形式,是非常合适,也非常现代,同时也有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点。
问:您现在除了将绘画和舞蹈结合,还把音乐和绘画相结合。
沈伟:音乐在我成长过程中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首先我小时候学戏曲的时候就已经联系到音乐,这是一个中国传统文化中音乐跟表演艺术的一个关系。到后来又开始学习西方的在音乐上的一种表现形式,影响到我对音乐的不同感受。我觉得舞蹈和音乐的关系本身就是一体的,在戏曲里面运动和表演也是在一起的,那音乐跟表演也是在一起的,在我的生命中这是不可以分解的。所以当我在探讨艺术的时候,我不觉得音乐是分开的,跟我的舞蹈也好,绘画也好,它跟人的感官是在一起的。当我在创造绘画的时候,实际上我在探讨音乐对我的影响和运动对我的影响,然后在视觉上实现一个记录性的呈现,音乐感和运动性在绘画里面的呈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
问:那您在布置《沈伟:未知的探索》这个展览的时候有没有逻辑?您早期的画非常写实,为什么到了中后期,您反而会往抽象这个方向去发展?
沈伟:实际上这个展览的布局跟我成长探讨的过程是有关的,这个排列是跟着年份发展后的探讨的一个过程呈现出来。可能就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吧,具象的或者写实的,或者是比较容易读懂的这一种表现形式,跟传统文化比较接近。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的文明的发展,人意识的提高、感官的提高,认识的更深层次的提高,抽象艺术就发展的越来越快。那这些年,我花了很多时间在探讨,我作为一个中国人,一个这个时代出来的人,我的抽象性在哪里?我的艺术语言的抽象性在哪里?我觉得很多艺术家可能都是从具象到抽象,在中国,抽象的东西并不是一个很陌生的区域,因为中国很多写意的东西实际上很抽象,并不像西方那么写实。那只是我在探讨中对抽象的一种认识,是经过我自己感官的发展,或者对艺术探讨的发展出来的,跟我个人有关,跟我的感觉和悟性有关,对这个时代发展出来的新的认识直接有关。
问:您刚才提到好几次“时代”这个词,相信您的这些年的历程一定有改变,从早期的认识到现在的审美一定有改变。那您觉得这个时代有没有给我们的观众,您的受众们带来改变?
沈伟:当然,艺术永远是走在前面的,这个社会的意识,包括审美价值,意识的开发,思维空间的开发,都是走在前面的。在几百年前,人类的认识跟现在还是有不一样的,我们的智慧和我们的空间是越来越好,对于我来说也是个成长,那么对于中国的观众可能也是这样的。就像以前我们可能对抽象完全不了解,我开始也是一样的,经过你对意识的认识的过程,开始了解到抽象是可以看懂的东西,只是看懂的方式跟看传统具象的方式不一样。实际上看懂不是一定要知道什么故事情节和内容,而是说你有感受,我觉得你有感受就是你已经看懂了。
问:您展厅的画作都叫《无题》,但是方向差别还是挺大的,那您创造《无题》的时候,是不是都是以山水为创作背景?
沈伟:也不是。实际上我创造的时候并不是要做山水画,需要的可能就是我自己、我东方人、中国人的一种背景,是我自己情感流露出来的对自然在感官上的一个寄托。中国国画这种意境在我的成长过程中是比较重要的一部分,我觉得我不管是做现代,还是去创造新的艺术,这种感受、这种感情和这种潜意识的感觉是在我自己身体里面的。所以在创作这些作品的时候,这种审美意识会影响到的一种审美观,就会呈现出有一种写意的东西在里面,但你仔细看,国画是不会怎么画的,山水画也不会这么画。
问:您在创造的时候有没有刻意的把一些中国元素,通过画展去展现给世界?
沈伟:我不会每个作品都这样,因为对我来说,作为艺术家要很诚实。你只有诚实面对自己的感受,你才可以真正表达出来感觉。除非是我要特别做某个项目。我2005年到2007年在纽约的林肯中心艺术节,他们委约我用中国的京剧二进宫做了一个作品,但是一个现代版。中国京传统的音乐和素材,但它呈现的形式就有很多剧场性、戏剧性,或者是舞蹈性和歌剧性的元素在里面,可实际上还是一个京剧。实际上我是对京剧有感情,所以我才会做,这个作品就有很多直接跟中国文化有关的。但不等于我做每个作品都一定要跟中国传统文化直接对话,也不等于我在做西方或者是其他和中国题材没关系的作品就没有我对东方的意识在里面,潜意识是存在在我审美意识里面的。很多年在学戏曲、学国画,自己对大自然或者中国古诗词的喜爱,包括一些哲学思想的认同,都会多多少少影响到我对任何艺术作品创作。
问:您参加过很多次艺术节,每次带来的作品都不一样。那在这些作品中,您会融入一些什么样的元素?您会融入一些西方的语汇还是展现传统的文化?
沈伟:在过去几次我参加的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有带来我比较重要的几个作品,特别是早期比较重要的作品。每个作品探讨的点都不一样,创作的年代也不一样,所以它的风格可能也不太一样的。我觉得作品一定要很准确地探讨某个东西。不能在探讨一个苹果,然后做出来效果像一个梨,这也不对。还是尽量面对我要探讨的东西,实实在在的去了解这个作品的题材和它应该具有的形式,或者是怎么样用比较独特的题材去把这个形式完全和完美的表达出来,所以每个作品应该是不太一样的。
问:您在参加我们艺术节的过程中,有没有哪一次印象深刻或者很有意思的事情?
沈伟:是目前这一次吧。我觉得比较有意思是,我看到艺术节现在跟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一起合作,视觉艺术和表演艺术两个不同的机构和跟我一起合作,感觉非常开心。很少有这么大的两个机构来一起把我的艺术呈现给上海的观众,这个举动实际上在很多艺术界是没有做到这一点的。
问:为什么您这一次参加艺术节用展览这种最直观的形式来展现?
沈伟:这次首先不只是一个画家,可能很多朋友都知道这些年我在国外做了很多展览,很多人已经看了,就说为什么你不回来做一次?我说我先把我的舞蹈介绍给国内的观众,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在几年前就已经和我说了,把我其他的艺术作品带回来,特别是我的绘画,我说等到一切时机成熟的时候就可以。我几年前也有跟博物馆在沟通这个事情,两年前艺术节跟我说要不今年把我的绘画、展览都带回来,我说好啊,我觉得这个空间特别适合。这就是几年前一个想法,那最重要的是因为很多人了解到我的舞台表演,他们就会一直问为什么我的舞台呈现跟别人的舞台特别不一样,跟音乐的关系,跟戏剧性的关系,跟视觉艺术的关系融合的特别密切的呈现方式,我觉得这个展览可能就解答了好多人的疑问。原来我的成长过程不只是一个舞蹈演员,或者是一个编舞,才知道为什么我的作品会有这么多元性和丰富性的呈现。
做成这次展览方向,也和跟我的策展人有关。他要把我电影早期的一些设计,早期的手稿,我的创作过程都给呈现出来,这也是我们策展人的一个想法。我觉得这样可以帮助中国的年轻人,看到我的创作过程和我的一些理念,能看到我亲手做的一些小笔记、我的手稿和很多文献。那这样的话,这个展览就变得不只是一个画展,里面有很多影像,包括装置影像的作品。
问:您涉足的门类很多,那您有没有什么建议可以给到国内的年轻艺术家?他们是不是在创造某一种艺术门类的时候,还需要去了解一些其他的?
沈伟:我觉得这要很现实地面对每一个人,如果我一个小孩或一个成长过程的年轻人,对其他艺术门类的艺术有兴趣,就应该去了解、去钻研。我觉得并不是由于只是在学舞蹈,但很喜欢绘画,喜欢电影,就要强压制你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这也是不健康的,实际上这有点儿伤他自己的天分。如果只是喜欢音乐,别人要逼着你去学绘画,那也没有必要,因为你本身就对那个没兴趣、没感觉。做一个基本的普及是可以的,但要我去要求他们每个人都去跨界,我觉得就不是很科学和正确的一种方式。一个导演、编导或者是编舞,在一个整体中决定重要的这种创作人才,是应该去提高各方面的素质和素养,不然在很多方面是会有缺陷的。
问:您认为艺术节对一个城市的影响在哪?
沈伟:我觉得艺术是影响人类的最开始、最重要的。科学家和艺术家是人类最重要的,没有这两个职位的话,我们的思维就还停留在一个非常基础的思维方式上。艺术家走的特别快,而且它开发很多空间,带动整个社会发展。我觉得艺术家在一个城市里的影响力是特别特别重要的。那什么平台可以让艺术家可以呈现出来呢?当然是艺术节,一个国家的机构,一个比较有组织的平台。艺术节的责任实际上是提高人的素质和开发智力的方向,不是一定要所有的上海市民都来参加艺术节,能的话最好,但是有一部分人也很好。因为他们来了以后,一传十十传百,来一次不喜欢,第二次就觉得有意思,第三次看懂了,第四次就是喜欢了,这就是一个过程。我觉得艺术节的影响力是对整个社会的人民素质的提高和发展,思维提高了以后,整个国民的创造性就越来越强。
问:您是在2000年的时候创立了身为舞蹈艺术,那我们艺术节也是在1999年举办了第一届,都要20年了,那可不可以认为您在成长的同时,艺术节也在成长?
沈伟:当然是,不只是艺术节在成长,我在成长,我觉得整个世界都在成长。只是巧的是,我们基本上成立在同一个时期。
问:那我们今年艺术节有个口号,是“2040,大家回家”,那您是怎么理解的?
沈伟:“20”是因为艺术节的20周年,“40”是改革开放的40年。“回家”可能是说我们出远门的这些艺术家也好,这些远离家乡的中国人和华人或者是离开老家的人,这些能够在这样一个特别的时期,好像就回家一起聚一聚。
视频来源:艺术节
编辑:吴钰
责任编辑:邢晓芳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