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成功燃爆今年春节档票房,8月将上映的《上海堡垒》牵动着市场和业内目光……随着本土原创科幻电影、科幻小说人气渐涨,有关科学技术、人工智能的话题也愈发火热。在科学的深刻影响下,未来世界究竟是何等模样?
作为行知读书会“暑期科普月”首场活动,上海交通大学教授、科学史学者江晓原昨天与读者分享他的看法。“科学始终在不断发展,也总是有局限的。科学的局限性在于没有无限的精度,没有绝对的确定性,验证许多结论需要时间。另外,结论也需要证据、反例、证明、存疑。虽然科学无限趋近真实,但总有人为建构的成分,纯粹客观的科学并不存在。”
对科学“过度崇拜”?管好厨房里的这把菜刀
“有时,一个理工科教授会对文科教授说,你们的书我都看得懂,我的书你们看得懂吗?然后文科教授就傻了,他的书里一大堆数学公式怎么看得懂呀?其实这完全是一种傲慢与偏见,我们要弄点文科的东西让理工科教授看不懂也轻而易举,当然这种互相看不起的态度是不对的。”江晓原直言,曾经有种说法“聪明的孩子学理科”,分到文科班的同学就觉得自己矮了一头,这种自卑是不可取的,但也反映了一种心理,就是人们对科学学科的“过度崇拜”,盲目仰视科学的绝度权威。
“那科学到底能不能解决一切问题呢?显然是不可能的,科学同样存在不确定性、局限性。科学已经告别了纯真年代,如今一些科学研究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受到不少争议。”江晓原打了个比方:科学技术就像是我们厨房里那把切菜刀,这把切菜刀不能没有,没有的话生活很不方便;但切菜刀一不小心会把手弄破了,被坏人拿了就破坏力更大了。所以切菜刀要管理好,管好、放好。
《科学外史》
江晓原 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十余年前,江晓原开始为法国著名科学杂志《新发现》之中文版撰写专栏“科学外史”,内容涵盖天文地理、宇宙太空、科技科幻诸多领域,谈及司南传说、星占学家、“超级民科”、影响因子等科坛轶闻。他从历史上种种趣事入手,揭示科学之前世今生,又将科学从人们盲目迷信和崇拜的神坛上请下来,还其应有面目,阐述耳目一新之论点。129篇有趣而不失洞见的文章结集为日前出版的“科学外史”系列三部曲,以科学眼光分析天下趣事,以人文精神拷问现代社会,祛魅“科学至上论”。
作家刘慈欣曾评价:晓原老师潇洒地穿梭于多个学科,多个时空,深入浅出地解读孔子诞辰、费米佯谬等种种谜题。在有趣、新奇的知识背后一以贯之的是对科学和人性的严肃思考。而“外史”是双关语——自学术意义言之,是科学史研究中与“内史”对应的一种研究路径或风格,重视科学技术与社会、文化等外部因素的关联及互动,自中国传统修辞意义言之,则有与“正史”相对的稗史、野史之意。“‘科学外史’这个名字高度开放,可以容纳几乎一切与科学有关的事情、人物、概念,允许作者在许许多多迥然不同的场景中随意跳动,选择话题,这非常有助于内容的多样性和趣味性。”江晓原如是解释书名。
人类会不会生活在另外一个巨大的“鱼缸”里?
科学理论所反映的真是客观事实吗?如果真有那么一个客观性的世界,我们到底用什么方式去把握它呢?江晓原援引著名物理学家霍金在晚年《大设计》一书里所用的“鱼缸”理论来解释——霍金让读者想象有一个金鱼缸,里面养着一些金鱼,现在这些金鱼里出了一个物理学家,他决定要建立一套物理学。金鱼物理学家采用了跟我们人类一样的方式来建立物理学,先观测事实,搜集这些设施,然后建构起一个模型来,最后还用了数学工具,用了实验的方法来完善这个模型,最后推出一套物理学定律来。
但是从金鱼缸里观测外界肯定有折射,有反射,有一系列的变形,因此鱼缸里观测到的事实、数据跟人类肯定不一致。接着霍金在书里发问,那么到底谁是那只金鱼呢?什么又是真实的?柏拉图以来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争论了2000多年,而霍金终于给出了这样一个观点:依赖模型的实在论。霍金认为,没有那个最客观真实的实在,只有我们建立的模型和这个模型框架内的实在。
江晓原认为,霍金“鱼缸”理论至少带来一个启示:人类所能做的就是建立模型观测数据解释现象,人类既无法突破不确定性原理,找到绝对的客观,也无法绕开人类的思维信号处理器,开启上帝视角。经验中能够解释我们所在的宇宙的,是一系列不同的理论,这些理论就像是一张张互相交叠的地图,分别覆盖有限的范围。
作者:许旸
编辑:许旸
责任编辑:柳青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