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段时间,“淄博烧烤”借短视频种草之力火爆出圈,刚刚结束的五一小长假,在上海读大学的学生小李就选择前往了淄博观光旅游,并打卡了一位人气短视频探店博主种草的一家风味烧烤店,到了后他却发现该家烧烤店有些名不副实,这让小李怀疑之前的探店视频并不是博主真诚体验后的测评,而是收了店家的推广服务费而做的宣传,这种“踩雷”的体验在身边同学圈里也屡见不鲜。
在自媒体盛行的当下,“达人探店”、“种草分享”、“网红测评”等内容在社交平台很常见,这些现象的出现给线上流量带动线下经济破局提供了新的解法,尤其对赋能一些中小规模的商家经济起到巨大的帮助。但随着行业的壮大,虚假种草、不实推荐等问题也频频出现,近年来更是有探店博主屡屡“翻车”,“给钱多就夸,不给钱就黑”,“流量造假”的行为让很多消费者对此类内容出现了信任危机,也给真正用心经营的企业带来冲击,如何“规范探店”、“真诚种草”越来越成为被社会和消费者关注的议题。
“种草”,本意是在网络上很纯粹的一种分享商品或者其他事物的行为,用普通人的平视视角去看待商品或事物,主打的就是一个真听真看真体验,内核是“信任”两个字。也正因此,“种草”才会在互联网上赢得“高口碑”,甚至成为很多网友衣食住行的一个重要参考。
但是,当流量和利润钻了空子,“种草”也就变了味,有些假借“种草分享”之名,行的却是虚假宣传甚至是欺诈之实。值得警惕的是,“虚假种草”背后往往有着完整的产业利益链条。具体来说,品牌方会通过外部中介机构或者平台,以产品置换或现金的方式寻找大量账号,在平台铺设违规营销的内容。其中参与者包括上游品牌方和MCN机构、接单发布账号等,环环相连的同时,又都是单线联系,消费者和平台方,确实很难发现猫腻。
正是由于“虚假种草”有很强的隐蔽性,链条过长,且存在诸多治理难点,难以依靠单一力量解决。基于此,本质上治理虚假种草是一个行业问题,寻求“社会共治”,让监管出手、平台发力、行业自律、消费者参与,便成了应对和解决“虚假种草”问题的基本共识。
事实上,平台方在整治虚假种草上,已经开始有所行动。以小红书为例,在常态化治理的基础上,近期又启动新一轮“虚假种草”治理专项。重点整治虚假探店、代写代发等违规行为,首批已处置2086个涉嫌违规营销的品牌和2619个涉嫌违规营销的账号。这所凸显的是平台对于“虚假种草”零容忍的态度,是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体现。同时也应该看到,这些举措,不仅有利于保证消费者正当权益,对于平台商业的良性发展以及方方面面的合理利益,都有积极意义。
当然,光靠平台动作是远远不够的。有了平台治理动作后,关键是监管要跟上,常态化监管只是最基本要求,社会更期待的还是可以细化规则和标准的现实监管。与此同时,MCN和品牌方也应形成有约束力的“行业公约”,把商业行为置于阳光之下。长期有效的消费者投诉举报机制,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现实大招,可以对“虚假种草”现象形成有效震慑,逼仄他们的越轨空间。
物理学上有一个现象叫做“耦合”,指能量从一种介质传递到另一种介质的过程。过程中,需要相关元件,紧密配合,相互作用,才能将能量传递。
整治虚假种草,也是同样道理,只有让相关各方成为命运和利益共同体,推动监管、行业、以及链条上各参与方共治,强化耦合效应,让整治更有力度,更深度,更实际。只有如此,整治虚假种草乱象的现实力量,才能发挥到极致,“种草”也才能真正返璞归真,还广大消费者和网络一个清朗。而这,也真正契合相关各方实际利益。
作者:徐晶卉
编辑:张天弛
责任编辑:戎兵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