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非凡十年】
【十年答卷】
金秋的北京,一届更加绚丽多彩的服贸会于8月31日拉开帷幕。服贸会十年,“朋友圈”越来越大,见证中国服务贸易的快速发展,见证中国开放型经济的新境界。
从举办进博会、服贸会、消博会等高水平开放展会,到共建“一带一路”取得实打实、沉甸甸的成果;从建设21个自贸试验区,到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扎实推进;从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到有序扩大电信、医疗等服务业领域开放;从签署19个自由贸易协定,到《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正式实施;从“钢铁驼队”中欧班列日夜穿行,到中老铁路全线贯通……这十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开放发展中把握战略主动,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动更深层次改革,推出了一系列新的开放举措,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就。
1.开放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
汽笛声长鸣,满载100个标箱五金器具、日用百货等货物的X9017次“义新欧”中欧班列日前从浙江义乌铁路西站启程,经新疆霍尔果斯口岸出境奔赴中亚五国。义乌海关数据显示,克服疫情不利影响,中欧班列跑出“加速度”,义乌平台的中欧班列比去年提前45天突破1000列。
义乌的韧性是中国外贸的缩影。十年来,义乌出口增长了5.4倍,进口增长了10倍,从“买全国、卖全国”走向“买全球、卖全球”。2012年起,国家在义乌先后开展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国内贸易流通体制改革试点、自由贸易试验区等国家级改革试点。
“这是扎实推进开放发展的十年。我国的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得到了全面拓展。商品出口占国际市场的份额由11%上升到15%,货物贸易第一大国的地位得到了增强。”中央财办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韩文秀指出。
这十年,中国的开放事业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从4.4万亿美元到6.9万亿美元,中国的货物和服务贸易总额从2012年位居全球第二位到领跑世界,2020年、2021年连续位居第一。双向投资稳居世界前列,2021年中国吸引外资达1.15万亿人民币,比2012年增长了62.9%。2017年以来,中国吸引外资连续四年位居世界第二。对外投资流量稳居全球前三位,“一带一路”经贸合作高质量推进。
这十年,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持续推进,中国不仅是“世界工厂”,也是“世界市场”,在向全球市场提供物美价廉、琳琅满目商品的同时,也为各国提供了更广阔的中国市场发展机遇。中国外贸在参与国际竞争中更强,在经济引擎中发挥的作用更大,长期向好发展的基础更雄厚。我国货物贸易规模不断跃升,进出口商品结构更加优化,外贸发展的新动能不断激发。十年来,外贸经营主体增长了1.7倍,外贸的“朋友圈”不断扩大,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持续深化畅通,国内区域布局更加优化。
2.中国是吸收外资的热土
“中国一直是外资投资的热土。”商务部部长王文涛的语气中充满自豪和信心。国际投资者和跨国公司用行动对中国投下信任票。近年来,中国吸收外资连创新高,2021年首次突破1万亿元,增速达14.9%。
栽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来。中国全面实行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深化开放完善营商环境等一系列稳外资举措出台,利用外资规模不断扩大。今年上半年,我国实际使用外资增长17.4%,引资结构更加优化。合同外资超1亿美元以上大项目实际到资同比增长30.2%,占全国吸引外资比重过半。
“我们在制度型开放方面加快推进,制度型开放水平不断提高。”商务部国际贸易谈判代表兼副部长王受文指出。
从190项到只有27项,一张越来越短的清单,见证改革不停、开放不止。2013年,中国推出自贸试验区第一张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2016年,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推广到全国,如今限制措施由最初的93项减到31项。2020年,中国实施新的外商投资法,开启新的外商投资管理体制。2021年,取消乘用车制造外资股比限制、新版自贸试验区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制造业条目清零、海南推出第一张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一系列大幅度开放举措,不断增强中国对外资的吸引力。
自贸试验区和自贸港建设从蓝图变成了实景。从2013年上海设立第一个自贸试验区,到如今21个自贸试验区星罗棋布。深耕“试验田”,收获“开放果”,占全国国土面积不到千分之四的自贸试验区,进出口总额占全国17.3%,吸收外资占全国18.5%,向全国复制推广了278项制度创新成果。2018年,海南自贸港建设启动,已推出120多项制度创新成果。
中国经济韧性强,在市场规模、产业配套、基础设施、营商环境等方面具有综合竞争优势,跨国企业看好中国经济发展的前景,愿意深耕中国市场,与中国经济共成长。
3.驰而不息地改革创新
从无到有,从“一张白纸”到“厂房林立”再到“走向世界”……绿色新能源产业崛起,茅山之下的江苏常州金坛直溪镇,以发展光伏产业探索“创新路”。南京海关统计显示,“江苏造”太阳能电池、手机、锂离子蓄电池出口保持强劲势头。
十年间,随着“江苏造”新能源产品的出口市场越来越大,海关对光伏企业的服务也更加专业化、个性化。“早期我们对进出口政策、通关流程并不了解,属于外贸的‘小白’,是海关手把手教我们。”正信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桂奋感慨道。
驰而不息地改革创新,让外贸企业获得实实在在的红利。“十年来,全国海关围绕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强化监管优化服务,促进了外贸高质量发展。”海关总署副署长王令浚表示,通过持续优化口岸营商环境,进出口环节监管证件由86个减少到41个,整体通关时间四年来压缩了一半以上,这节省的每一分钟、每一小时都能折算成企业的经济效益。
目前,全国共有综保区156个。通过积极开展自贸试验区海关监管制度创新,综合保税区、自由贸易试验区、海南自由贸易港进出口大幅提升。积极促进外贸新业态有序发展,满足了跨境电商企业的发展需求,使“买全球”“卖全球”成为现实。
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智慧海关、智能边境、智享联通”的合作倡议,中国海关与171个国家地区海关建立起友好合作关系,积极参与全球海关协同治理。支持共建“一带一路”,2013年到2021年,推动沿线国家100多种优质农食产品实现对华贸易。推广“经认证的经营者”(AEO)互认合作,中国有近4000多家海关高级认证企业在境外享受和国内同样的通关便利,降低了贸易成本,为中国外贸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转载:光明日报
编辑:施薇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