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燕主任看诊
今天是国际罕见病日。近年,上海嘉会国际医院神经系统的复杂及罕见病逐渐增多。这则真实病例,希望进一步提升公众以及专业医生们的认知。
兜兜转转4年
有医生最终提示她需要排除一种罕见病
近4年,G女士陆续出现左侧下背痛、腰痛、小便不畅、夜间睡眠不佳、四肢无力、反复便秘等症状,辗转就诊多家医院的多个专业科室,求医50余次,各种“诊断”“治疗”和“康复”,均无效。2022年7月份,G女士就诊上海嘉会国际医院神经内科陈燕主任医师,门诊面诊及神经系统查体后,得到临床确诊。
就诊时,G女士47岁,从事金融管理工作,日常有良好的健身与年度体检习惯,少年时曾做过腹股沟斜疝手术,没有不良嗜好和慢性病史,否认家族疾病史。2018年,她在某一次常规瑜伽锻炼后,发现自己左侧有些背痛且不缓解,后就诊多个医院的骨科、中医科、康复科,考虑“腰背肌筋膜炎”,陆续进行了多个疗程的针灸和康复理疗,症状无明显改善。
2020年,她出现左腰痛,描述为“走动痛”,可上下移动,扭转时加重,客观检查后排除“泌尿系结石”。患者接受了骨科治疗,并在外院进行理疗,疼痛减轻些。此后,她逐渐出现左上肢发热、发胀、乏力及失眠的情况,2020年大腿麻木,在外院看诊神经内科,被推荐进行肌电图检查,也未见明显异常。
2019年下半年,G女士还出现便秘问题,逐渐加重,吃了大量蔬菜,仍然便秘,就诊消化内科。此后,她需要4-5天依赖泻药排便一次,如果不用泻药,便秘时间会更长,伴有腹胀不适,经常服用“润肠”药物,并尝试过3种口服药和中草药,虽然起初有效果,但后来效果越来越不显著。
2021年年中,她自己感觉“右下腹鼓出包块”,伴隐痛,由消化科转入某院的普外科,做了结肠造影检查发现腹胀和腹部局部隆起,疑似慢性阑尾炎。
2020年,她还因为尿频和小便排不干净,就诊多家医院全科、肾内科、泌尿外科,2021年,她每隔2-3小时上一次厕所,被认为尿频可能与心理因素有关。相关检查显示肾脏正常,无肾积水及输尿管扩张,膀胱形态正常;排尿量正常、没有泌尿系统结石,发现了残余尿和尿流率降低的问题,接受相应治疗,“有改善,但不明显”。
半年后,G女士左侧大腿与左脚趾也出现了疼痛,于是又跑了两三家医院的骨科、风湿免疫科就诊,骨科考虑后天性踇趾外翻和肌筋膜炎;风湿免疫科排除了痛风及自身免疫病的可能性。随后又进行多个疗程的康复,无效。
后来,她的上腹部出现灼热感,无恶心呕吐情况。
近三年,她的睡眠一直不好,随着身体不适增多,情绪常常低落。
2022年初,她发现左胳膊出现轻度抖动。
2022年中,有医生考虑并提示她,需要排除一种罕见病——“多发性硬化”。
不是这种罕见病,而是另一种……
G女士恰有位欧洲朋友患“多发性硬化”,她知晓该病对生活与工作的影响。怀着忐忑的心情,她跑到嘉会国际医院神经内科看诊。
陈燕主任梳理了G女士既往大量的就医资料,并进行了详细问诊,了解到G女士平时左手开门变困难,左小腿时有痉挛现象,左侧肢体无力感加重,穿鞋有些困难,刻意康复训练后也没有起色。她多年的后背疼痛未缓解。
再仔细问诊,G女士还有这些情况:右手出现写字变小,敲击键盘感到手指不灵活;起床后觉得肢体似乎不灵活,左腿相对更笨拙、发僵,活动后僵硬感能减轻;仔细回想,行走稍有不稳的感觉,没有摔跤,但是协调性变差,已经不能顺利自由泳;晚上入睡出现困难,夜间常有喊叫。
陈燕主任复习既往影像学与神经电生理检查,还发现本次首诊前1个月的泌尿系超声报告,残留尿150ml。陈燕很快排除了多发性硬化的可能性,在非常详细而规范的神经系统物理查体后,考虑该患者是“运动障碍方向”疾病。
这次首诊,陈燕就给予患者卧立位血压和心率监测,又增加了UPDRS(后改UMSARS)评估。
陈燕还把首次神经内科专业查体,用患方手机给予录像,为以后复诊观察用药疗效留下可靠的基线资料。
陈燕主任初步考虑G女士患有的众多症状,归因应是神经系统变性病,锥体外系疾病,由运动症状和非运动症状组成,帕金森叠加综合征中的一种,即多系统萎缩(MSA)。MSA早期症状非常多而复杂,容易被延迟诊断。
“各专业医生很难把这些零散的各器官症状归因”
MSA是一种罕见病,影响多个神经系统功能,包括参与控制运动及平衡和协调系统,以及参与调节血压、排尿、排便和性功能的系统。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往往是多系统萎缩的首发症状。也因此,G女士会有久治不愈的尿频、尿急及尿潴留,不易被发现的“体位性”低血压,以及让她非常痛苦的便秘问题,为此她先后做了1次结肠镜、1次胃肠镜检。
“遗憾的是,各专业医生很难把这些零散、多发的各个器官的症状,提炼总结归因到神经系统疾病;而且大多数患者在其他专业科室,往往也能检查出一些小问题,比如伴有头昏沉感的焦虑或抑郁状态,颈/腰椎病、晕厥/低血压、泌尿系感染,以及有些男士的前列腺肥大。但经各专业治疗后,各种症状又没明显改善,通常会延误诊断3年甚至5年,直到出现运动迟缓、肢体震颤、步态不稳等典型的神经科症状才会想起到神经内科就诊。”陈燕说。
尽管仍无法攻克所有病
但越早发现意味着越早干预
MSA的病因尚不明确。通常这类疾病分两大亚型:出现运动迟缓或肌肉僵硬,也有的有肢体抖动,类似帕金森病,归为MSA-P型。如果患者以平衡和协调功能受损更明显,称为MSA-C型。两类亚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最常累及泌尿生殖系统、心血管系统。泌尿生殖系统受累主要表现为尿频、尿急、尿失禁、夜尿频多等,心血管系统受累主要表现为体位性低血压,反复晕厥、乏力,50%患者可伴有餐后低血压,还会有嗅觉及夜间睡眠症状。
那些人会得MSA?男女有同样患病几率。各种研究数据不尽相同:MSA平均年发病率0.6-0.7/10万人,患病率为1.9-4.9/10万,平均生存时间大约8-10年。40岁以上人群中患病率为7.8/10万人,50岁以上人群中患病率为3/10万人,我国尚无确切的流行病学资料。
在疾病早期,MSA不易诊断。MSA症状多样,肢体抖动易被误诊为帕金森,走路不稳容易被诊断为特发性晚发型小脑性共济失调,迄今缺乏有效治疗手段。目前常见的临床主要检查手段包括特殊序列的脑MRI扫描、膀胱功能测试和卧立位血压和心率的检测/直立床倾斜试验,及电生理检查。
MSA无特效对因治疗。在神经系统运动障碍亚专业医生临床确诊MSA后,需具体分析患者症状群,以对症治疗为主,心理治疗和康复治疗为辅,同时需要预防猝死、摔伤、误吸等。
“G女士仅40多岁,健康习惯一直不错,临床诊断MSA,实属当头一棒。”陈燕主任坦言,帮助患者及家人逐步接受罕见病的诊断和预后,需要一个过程。比如,这种罕见病常有特殊的夜间症状,也会合并抑郁等症状,医生需要有职业敏锐性,与患者及家属充分沟通,并“挖掘”重要的症状,也就是诊断证据。
“当挖掘到患者夜间出现了特殊的呼吸音,那么预示着患者有出现猝死的可能;首次就诊,又是在门诊,如何、何时交代“猝死”可能,及相应的预防办法,这是非常有挑战的系统工程,需要慢病管理意识,更需要体贴到位的人文关怀......”陈燕主任对于少见罕见病的问诊及查体首诊门诊时间,通常45分钟到1小时。
G女士在积极配合治疗1.5个月后,症状显著改善,各部位疼痛消失,她又恢复了游泳。
不过,这也仅是漫漫长征路的开始:MSA进展较快,半数患者在运动症状出现后3年内行走需要帮助,60%的患者5年后需要借助轮椅,6-8年后患者通常完全卧床,易诱发深静脉血栓、尿路感染等问题,对患者和家庭会带来深切痛苦。
大部分罕见病患者的求医路是艰难的。“我一直鼓励患者多提问,对某种症状久治不愈,最好问主诊医生:我的主要问题到底是不是目前医生您诊断的这个病引起的呢?”陈燕说,虽然多系统萎缩已进入首批罕见病名录,但社会对这类成年发病的罕见病的认知还很匮乏,“60%-70%的罕见病属于神经系统的疾病,真正能看少见/罕见病神经内科医生其实很少,我们团队希望通过对罕见病的科普,让神经内科携手各专业医生,为患者打造更高效的多学科诊疗团队,让患者早日得到诊断与治疗。”
陈燕说,尽管现在的医学研究仍无法攻克所有病症,但越早发现,意味着越早开始干预,可以早期缓解症状或延缓疾病并发症的出现,从而提高生活质量,延长寿命。
作者:唐闻佳
编辑:唐闻佳
责任编辑:樊丽萍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