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年会暨“对外开放40年:历史经验与新时代方略”理论研讨会日前在上海社会科学院成功举办。来自国内外80多所高校及科研单位的400多名专家学者共聚申城,围绕大会主题展开深入对话与研讨交流, 并针对当今中美贸易摩擦升级的国际经济形势,对未来全球经济发展进行了预期和展望。
上海市政协前副主席、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室前主任、上海WTO事务咨询中心总裁王新奎在“当前经济全球化发展新趋势与区域性国家主义的兴起”认为,在全球经济再平衡的压力下,区域性国家主义兴起,全球生产布局和贸易布局的大调整不可避免。在此背景下,西方国家试图通过全球经贸规则重构与中国经济“脱钩”,而中国则应考虑是否有可能构建一个能够包容不同类型市场经济体的新的全球贸易和投资体制。原亚洲开发银行首席经济学家、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魏尚进认为,特朗普政府对中美贸易逆差的估计存在较严重的高估现象;如果考虑到中美贸易对美国就业的间接影响效应,中美贸易逆差对美国就业的负面冲击远低于特朗普政府的估计。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副会长、上海世界经济学会会长张幼文指出,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双边贸易平衡并非合理现象,国际贸易失衡是国际资本流动自由选择的结果。贸易顺差或逆差不应成为评估贸易利得的唯一准绳,而应将商品的多样化选择、外汇储备等因素均考虑在内。
关于货币金融,吉林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李晓教授指出,美元体系的霸权地位及可持续性在短期内难以撼动。而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才刚刚开始,仍有很多根本性、制度性、体制性的问题亟待解决。面对当前中美贸易冲突,中国应特别注意货币金融的安全,并可借鉴大国崛起过程中的三大货币经验:第一,在通货紧缩的同时实现经济快速增长;第二,债务、国家信用与大国崛起之间具有高度的关联性;第三,建立国家、区域化的资本供给体系。原联合国高级经济学家、亚洲开发银行主任经济学家、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万广华教授认为, 从国家资本结构的角度看,主权国家所发行的货币以及基于本币所发行的国债属于国家的股权。处于高速发展阶段的主权国家的货币增发并不会对世界金融体系造成不利冲击。类似的,汇率并非是货币发行的指数,实际上是对国家主权的指数界定。数字货币并不具备主权的概念,因此数字货币仅仅作为一种支付手段便利化国际贸易的发生与实现。
关于全球化,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院长李向阳研究员认为,美国政府是当今逆全球化的带头人,但是这并不表示美国将放弃全球化。特朗普政府所期望的全球化是由美国主导的全球化。因此,未来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方向将取决于中美所倡导的全球化模式之间的竞争。万广华教授指出,收入分配关系的恶化是新一轮“去全球化”势力抬头并蔓延的根本原因。他认为,中国所推动的全球化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是否能够有效解决跨国和全球性收入分配问题。
本次会议由中国世界经济学会主办,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承办,上海市世界经济学会、上海市商务发展研究中心(上海国际经贸研究所)、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贸学院、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系和世界经济研究所、上海财经大学现代金融研究中心、上海大学经济学院、华东师范大学经济学院、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同济大学财经研究所和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上海市经济学会金融开放研究院协办。
作者:陈瑜
编辑:杨逸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