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秋季新学期,生命和健康教育正式进入中小学课堂。护航青少年心理健康,家校通力合作、找准育人的着力点至关重要。
《2022国民抑郁症蓝皮书》近日发布,其中一组调查数据引人关注:抑郁症患者群体中,有五成为在校学生,其中18岁以下的抑郁症患者占总人数的30%;而导致学生抑郁的原因中,人际关系占77.39%,家庭关系占69.57%。
孩子小小年纪,到底有什么烦恼?
“家庭关系一直是对青少年心理健康至关重要的影响因素。我遇到过很多国内外不同家庭‘生病’的孩子,每一个孩子背后似乎又都是同一类家庭。”日前,知名心理学专家、亚洲家庭治疗学院与上海家之源家庭研究院临床总监李维榕教授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李维榕与全国各地精神卫生中心的儿童诊疗部门都有密切合作。在她看来,那些让孩子“生病”的家庭,几乎都“演”着同样的剧本。而要加强对青少年的生命教育,首先需要从家长开始——家长要先树立正确的生命观,成为孩子的榜样。
儿童的压力:守护“令人担忧”的家庭关系
“现在,总有人说孩子身心健康问题越来越多是因为学业压力大,事实不完全如此。”李维榕称,儿童非常需要依附于照护者,如果家庭环境是愉快、和谐的,他们往往会有很大的能力应对外界压力;但如果家庭生态被破坏,照护者的情绪会映射在孩子身上,照护者的问题也会体现在孩子身上,这才是儿童真正的压力来源。
李维榕曾总结过一个导致孩子“生病”的方程式:孩子是父母关注的焦点,背负着父母的无限期盼;父母之间发生问题、一直搁置不解决,却开始共同“专注”于对孩子的教育。
“这些因素叠加,父母的问题就会反映在孩子身上,造就‘问题孩子’。很难想象,这20多年来,世界发生了那么大的变化,但是在我们的治疗或评估的诊室里,我看到的却好像是同一个家庭,不论是中国的还是国外的,几乎都是如此。”
在李维榕的诊室里,她遇到过20多岁考上大学却无法去上学的“宅家”年轻人,在经过多次治疗后,这名年轻人告诉她,自己是原生家庭存续的理由,所以她无法离家;她也遇到过小男孩平时面部不断抽动,几乎从不开口说话,但一看到妈妈被爸爸指责后流泪,就立刻冲上去不断地说“妈妈不哭”。
“其实,儿童才是家庭的守护者。很多时候,那些被认为‘有病’的孩子,讲述自己父母的关系时甚至比专家还条理清晰,因为他们太投入家庭关系了。同时,有些家庭关系疏离或者有问题的父母往往会从孩子身上收获满足感。这也导致孩子对外面的世界难以产生太大的兴趣。”李维榕说,儿童本身就比较脆弱,承受来自家庭层面的压力后,他们往往失去自我发展的机会,从而应对外界的能力越来越差,一旦遇到问题,就很容易因为不堪心理压力而出现抑郁等身心症状,甚至出现更极端的情况。
听父母谈话时,孩子心跳竟达每分钟190次
如何得知孩子“生病”是父母之间的问题造成的?李维榕的项目组发展了一项家庭评估项目,评估“生病”的孩子是否真的是因为父母的影响。项目组对1000多个孩子进行过评估。在父母交谈的30分钟内,测量这些孩子的心跳、皮肤电阻、体温变化等。
结果发现,有孩子在听父母谈话时心跳达到了惊人的每分钟190次,因为他时刻担心父母的矛盾会爆发出来。即便是父母在规定的半小时谈话时间中只是沉默端坐,16岁的孩子心跳也达到了每分钟180-190次。“这孩子在接受我们问询时说,父母彼此沉默‘正是他们关系死亡的前奏’。”在李维榕看来,如果孩子每天都为了父母的关系担惊受怕,难以想象他们会处于身心健康的状态。
她还做过一项研究调查显示,孩子们最担心的问题是父母的关系问题,父母对自己的批评、抱怨反而排在第二位。她的课题组发现,尽管父母的争论中只有34%的冲突讨论话题是关于孩子的,但他们却经常通过谈论孩子来互相抱怨。在调查的1000多个家庭的父母争论中,只有4%的争论没有表现出父母对彼此的不满。
李维榕告诉记者,已有大量研究报道父母矛盾对孩子发展的影响,尤其是父母如何表达及处理相互间的矛盾对孩子的影响。在此之前,学术界总认为只有家庭暴力或语言暴力才会影响孩子的精神健康。经过近年来的生理和心理学的发展才发现,影响孩子的绝不只有这些。在最新的《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中,就增加了一项“受父母关系影响困扰”的诊断项目。
父母有正确的生命观,孩子才可能阳光开朗
“要开展生命教育,不能仅仅局限在学校里为孩子开展生命教育,要从父母开始,每一个父母必须学会让自己的生命更好,学会经营好自己的家庭关系,这样,孩子才可能有正确的生命观,才能阳光开朗、有应对压力的能力。”李维榕特别提到,所谓父母要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就是每位父母都要让自己的生命好起来,让自己快乐起来,让自己心安。她坦言,这一点并不容易做到,“一个人从出生开始就身处各种顺利的关系中——能够获得这份幸运的人很少。事实上,家庭承载着每一位家庭成员的各种期望,维护好的家庭关系,需要善加经营、悉心呵护。”
“究竟如何才能做得更好,没有一个标准答案,生命是一辈子的事,关照好自己的生命是每一个人的责任,把孩子的生命教育做好,需要家长把自己的生活安置好,让家庭达到真正的和谐。”李维榕说。
作者:姜澎
编辑:姜澎
责任编辑:唐闻佳
图片来源:PEXELS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