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一度的开学季。盘点近年来高校每一场开学典礼,科学家几乎都是主席台上的主角,而“科学家精神”也成为高校重大活动中的热词。
“让科学家成为年轻人的偶像,把科学家精神融入‘大思政课’,关键在于讲好科学家的故事,让这些生动故事所承载的价值观直抵人心。”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科技史专家黄庆桥在日前举行的《新时代榜样科学家》新书发布会上的一席话,引起了众多与会学者的共鸣。
“科学家精神也是一种‘不言之教’,在薪火相传中彰显时代价值。”一位常年从事思政教育的学者谈到,学校是育人的主阵地,当前,在构筑“大思政”的育人同心圆中,尤其要深入挖掘科学家精神这一内涵丰富的思政教育“宝库”,为青年学子讲好“开学第一课”。要让科学家精神贯穿于大中小学育人全过程,不断提升社会大课堂的引领作用,春风化雨,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引航。
“讲好故事不容易,讲好科学家的故事更难!”
我们这个时代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精神?青年需要什么样的偶像?长期从事科学技术史研究的黄庆桥,心里有一个清晰的答案:那些堪称时代榜样的科学家,才是当代青年最应该追的“星”。
但他深知,“讲好故事不容易,讲好科学家的故事更难!”包括于敏、黄旭华在内的很多科学家,他们常年潜心科研,默默奉献、淡泊名利,甚至隐姓埋名多年;更不用说他们从事的工作,普通人往往难以理解。但另一方面,科学家故事又往往承载着科学家精神最核心的内涵。对青少年来说,走进一部科学史,认识一位位科学大家、名家,不仅仅能获得知识,也同时接受精神洗礼。
“弘扬科学家精神绝不是口号或抽象的教条,而是生动体现在一代又一代科学家科学救国、科学报国和科学强国的实践中。”黄庆桥在编著《新时代榜样科学家》时,多次被科学家们的感人往事打动。这本书里收录了11位荣获“共和国勋章”和“人民科学家”国家荣誉称号的科学家的故事,包括于敏、孙家栋、袁隆平、黄旭华、屠呦呦、钟南山、叶培建、吴文俊、南仁东、顾方舟、程开甲。
现在的年轻人或许很难想象,一个人会在短短几小时之内,从“一无所知”到选择走上一条自己从未设想过的人生道路,而作出选择的理由是——“国家需要,我就去做”。而这曾数次发生在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人造卫星技术和深空探测技术重要开创者孙家栋身上。
1950年,还在哈工大读书的孙家栋,面对国家充实空军力量的需求,毫不犹豫地填报了从军申请,当晚就登上前往空军航校的列车;1967年,他欣然受命,从已有建树的导弹研制领域转入一无所知的卫星研制工作;2004年中国正式启动月球探测工程,时年75岁的孙家栋又冒着风险担任首任总设计师……孙家栋曾言,“总结我国航天精神,最主要的就是豁出命去爱航天事业、爱国家”。
“如果说科学家精神的内涵之一是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孙家栋的故事无疑是最好的注解。”在黄庆桥看来,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今时今日,面向90后、00后的学子,讲好科技战线上英雄的故事,比空谈任何道理都深刻。科学家精神是一座育人的“富矿”,做好“转码”工作相当重要。
该如何告诉今天的青年一代,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正是科学家精神的不变内核?为国埋名三十载的黄旭华研制核潜艇及完成相关试验任务的工作经历或许最能说明这一切。1988年,作为总工程师的黄旭华不顾领导和同事的阻拦,登上了“404”核潜艇,亲身参与中国核潜艇首次深潜试验。他的这一举动打消了盘桓在人们心头的恐惧和疑虑,也以首位总设计师亲自跟随核潜艇完成极限深潜的壮举,在世界核潜艇研制历史上镌刻下了永恒纪念。
让人“走心”的好故事,也能成为穿越时空的经典
将科学家精神融入育人的各个环节,教育要“走心”,形式很重要。
有学者坦言,时下在知识界尤其在理论界,有一种观点认为,讲故事貌似不如从事艰深的理论研究来得“高级”。对此,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邢云文教授认为:“人类历史上,好故事更能成为穿越时空的经典。所以,不论是高校还是中小学,作为立德树人的主阵地,都应该讲好科学家故事,挖掘科学家精神的时代价值,将科学家精神融入立德树人的过程中。”
“培养未来科技领军人才,科学家精神的传承是不可或缺的育人环节。”邢云文告诉记者,在上海交通大学,每一门课程不仅传授“硬核”知识点,也会精心选取、讲述科学家故事,让科学家精神更加可知、可感。同时,学校也会通过形式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包括“大师讲坛”“励志讲坛”等,定期邀请包括诺奖得主和菲尔兹奖、图灵奖、沃尔夫奖获得者等与学生交流,用青年人喜闻乐见的形式推动科学家精神进校园、进头脑。
上海理工大学附属实验初级中学党支部书记陈前深有感触地说,每一次学校邀请科学家来做讲座,学生们都会激动不已。今年新学期的开学典礼上,学校也将安排讲述科学家精神的环节。“我们要讲好科学家精神和故事,让许多堪称榜样的时代科学家影响青年一代的选择,坚定莘莘学子对祖国深情坚毅的担当。”
作者:储舒婷 姜澎
编辑:钱亦琛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