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奏的旋律仿佛穿越了迷雾,一段以希伯来语演绎的雄伟合唱声,表达了犹太难民在至暗时刻抵达上海时,心中怀有的感动与希望。记者今天在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抢先听到了《上海!上海!》的高光片段。这部清唱剧由上海交响乐团、纽约爱乐乐团中美两大乐团联合委约,今年11月将由著名指挥家余隆执棒在上海的全球首演,并于明年2月亮相纽约。
二战时期的上海以包容善良的胸怀,向数以万计的犹太难民敞开大门,成为他们心中的“东方诺亚方舟”。《上海!上海!》将回到20世纪30年代末的上海,用音符向世界诉说这段充满人性光辉的历史。作曲阿龙·齐格曼曾为《恋恋笔记本》《欲望都市》等超过70部好莱坞影片及电视剧写过配乐,而普利策奖得主、剧作家马克·坎贝尔,男高音本·布利斯、阿诺德·利文斯顿·盖斯,低男中音沈洋、安德鲁·德万,女高音张玫瑰、戴安娜·纽曼,女中音朱慧玲等跨国制作班底,也展现了这部作品“包容”“开放”的底色。
“冼星海、丁善德给了我许多创作灵感”
在清唱剧《上海!上海!》中,二战时期逃离欧洲的犹太难民约瑟夫和奥托两兄弟在异乡开启他们全新的生活,并与上海姑娘产生了动人的爱情。项目发起人、指挥家余隆谈及《上海!上海!》创意初衷时表示,该剧通过讲述犹太人在上海与这座城市中的人们共克时艰的温情故事,表达人类命运相依的理念。“在历史的洪流中,我们无法避免社会环境和人类命运的变革,但人性的光辉和善良,却是一叶永不沉没的扁舟。她能刺破黑暗,承载着人类的命运和历史的延续,驶向光明和充满希望的未来。”
“余隆告诉我想委约一部清唱剧,讲述二战期间逃亡上海的犹太难民,在中国人民拥抱下得以幸存的历史,这对我来说意义非凡。如果没有中国、没有上海的善意,我的祖先和我身边的某个亲人可能会在二战时期失去生命。”作为一名犹太人,《上海!上海!》作曲阿龙·齐格曼对中国和上海有着特别的感情,他也希望通过笔下的音符,传递犹太人民和中国人民如何穿越痛苦,最终找寻到了爱与希望。阿龙·齐格曼十分推崇诗人李白,“杰出的中国音乐家如冼星海、丁善德,还有当代的陈其钢、谭盾等给了我很多灵感”。
创作一段时间后,阿龙·齐格曼捧着厚达30页的故事脚本,找到了曾获得包括格莱美奖、普利策奖在内的剧作家马克·坎贝尔。坎贝尔对《上海!上海!》在舞台化改编中保留故事主线脉络,剔除了一些旁枝末节,使整个故事变得更为紧凑。整部清唱剧中共有17首歌,马克·坎贝尔创作了其中12首的唱词,其余五首由布罗克·沃尔什作词。“这部作品里有大型的管弦乐队、合唱和独唱,因为体裁是清唱剧,所以我加强了音乐性。歌曲大多采用了AABA的结构,这能让听众更易感受和体会到作品中流露出的情感。”马克·坎贝尔说。
吸引全球乐团接力演绎“上海奇迹”
从创意构思到最终在舞台上呈现,《上海!上海!》历经长达三年多的精心打磨。这其中离不开上海交响乐团与纽约爱乐乐团对人性光辉的共同思考。“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里的一块展板上记录到:1938年,犹太难民纷纷逃离欧洲,其中400多位从事音乐工作的人士来到上海,他们为上海带来了丰富多彩的音乐生活。”团长周平告诉记者,作为曾与犹太流亡音乐家休戚与共的上海交响乐团,希冀用音乐记录下那段至今令人动容的“上海奇迹”。
这段历史也令纽约爱乐乐团的艺术家们深深感佩。当余隆把《上海!上海!》的创意告诉纽约爱乐时,乐团当即表示非常感兴趣,愿意参与联合委约。“这部作品用充满感染力的音符,再现了犹太人在上海这段充满大爱的历史,表现了上海人民不屈不挠的精神,相信《上海!上海!》明年在我们乐团音乐季中正式亮相,也会赢得纽约听众的共鸣。”纽约爱乐乐团团长加里·金斯特林说。
《上海!上海!》在上海全球首演后,将于明年2月由余隆指挥纽约爱乐乐团在纽约上演。同时,作为上海交响乐团的第三张DG唱片,《上海!上海!》也将于2024年全球发行。而北京国际音乐节(2024年),德国柏林德意志交响乐团(2024年)、香港管弦乐团(2025年)、英国皇家爱乐乐团(2025年)等全球著名乐团和音乐节都将接力呈现这部巨作,传递人性光辉。
相关链接一:
《上海!上海!》作曲阿龙·齐格曼创作笔记(节选)
2019年,我和余隆大师一起筹备我的《探戈钢琴协奏曲》首演。这首曲子为让-伊夫·蒂博代量身定做,由中国爱乐乐团、法国广播交响乐团和旧金山交响乐团委约。几个月后他说想和我一起合作一个很特别的项目。
创作一部以犹太人和中国人之间的文化交流为主题的清唱剧极有意义,我无法抗拒。二战期间,中国人民张开双臂欢迎犹太人,如果不是中国、上海的善心,我的一些先辈和一些对我很重要的人在二战期间可能早已遭纳粹屠戮。中国人民和犹太人民在战前战后都遭到了类似的痛苦,这一点总让我觉得通过音乐来讲述这个故事相当重要。因此我选择用跨文化的爱情故事作为连接和共情的桥梁。
《上海!上海!》是一个爱情故事,爱情故事却不是其全貌,而只是这段复杂历史的最表层。多年前,我从张纯如的《南京大屠杀》中了解到这段历史,了解到我们经历过类似的遭遇,并开始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于理解二战期间犹太难民逃到上海寻求一种更好生活的这段历史是很重要的,而因为余隆总监、上海交响乐团和纽约爱乐乐团的联合委约,我现在对这个故事有了更深入地理解。
我旨在以这部作品展现美的同时反映痛苦以及相信未来会更好的希冀。这种痛苦和希冀是上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中国人民和犹太人民曾共同经历的。两种文化共有的不屈不挠的精神将世代传承。
相关链接二:
上海,犹太难民的“东方诺亚方舟”
《上海!上海!》剧中约瑟夫和奥托两兄弟在上海发生的故事,实则是当时犹太难民和上海市民两个社群在文化差异中寻求和谐共处的一个缩影。这个过程考验着双方的社会界限和传统观念。虽然以悲剧结尾,这部清唱剧却留给观众一个发人深省的思考:面对差异和分歧,不同社群究竟该如何相处?
历史上,上海这座城市对于犹太难民的接纳诚然是个正面的解答。无论是最初嗅着商机而来的塞法迪犹太人,还是后来在20世纪初和30、40年代移居至此的犹太难民,都在上海寻找到了能够生存的异国乐土。他们甚至得到了一个共同的称谓:“上海犹太人”。
上海市民把自家大门连同自己的心扉向这些难民打开,犹太人也在上海慢慢融入这座城市,开启新的生活。他们建立社团组织,修建犹太会堂、学校、医院,成立了各种俱乐部和商会,并创办刊物,成立政治团体等。他们中既有经商高手,也有享誉世界的艺术名家和诸多专业技术人士,客观上成为了近代上海经济繁荣和城市文明发展进程中的一股重要力量。可以说,犹太人和上海市民一起创造了这座城市的伟大和辉煌。
相关链接三:
犹太音乐家在上海留下宝贵财富
1938年,犹太难民纷纷逃离欧洲,其中400多位从事音乐工作的人士来到上海,他们为上海带来了丰富多彩的音乐生活。这里不仅有展现犹太民族精神的希伯来-意第绪音乐、风靡欧美的卡巴莱爵士乐和流行音乐,还有西方艺术音乐(包括音乐剧与轻歌剧),不同形式的音乐在上海发展、繁荣、壮大,创造了属于上海城市音乐的黄金年代。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来沪犹太音乐家对上海最大贡献就是加强了上海工部局乐队的力量和推动了国立音乐专科学校的发展。其中一些最优秀的犹太难民音乐家在到达上海后不久就加入了工部局乐队。在 1942年的一份演奏员名单中,可以看到诸多大名鼎鼎的音乐家的名字,无论是弦乐、管乐,还是指挥都代表着当时上海的最高音乐水平。
如勋伯格的学生,并将勋氏十二音作曲技法带入中国的作曲家弗兰克尔加入工部局乐队中提琴声部;曾任科隆室内乐团大提琴首席的约阿希姆来沪后担任乐队大提琴首席;被学生亲切地称为“翘胡儿”总是将学生照片珍藏在琴盒里的中提琴首席普度什卡;以浪漫主义风格著称在欧洲时已声名在外的指挥家、钢琴家马戈林斯基,当然还有担任工部局乐队首席的富华和阿德勒等人……
这些身怀绝技的音乐家为这座城市留下了宝贵的音乐财富,使上海成为同时期具有世界级音乐水准的城市。同时,他们也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音乐人才,桑桐、丁善德、谭抒真、董光光、李德伦、周广仁大批中国音乐史上无法略过的大家无不受教于这些犹太音乐家,从而为新中国的音乐文化事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未注明出处图片由上海交响乐团供图
作者:姜方
编辑:王筱丽
责任编辑:邢晓芳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