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届上海国际杂技教育论坛日前在上海落幕,近百位专家学者和杂技教育的同行与院团管理者相聚一堂,围绕“中国杂技演艺发展和杂技教育”这一话题交流近年来中国杂技演艺发展情况,聚焦杂技演员这一创作要素,探讨当杂技进入“演剧”时代后,中国杂技教育如何遵循艺术创作规律,适应中国杂技演艺快速发展的需求。
融合多样美学,杂技艺术迭代进行时
中国作为杂技大国,拥有着光辉灿烂的杂技历史,历来是世界马戏杂技不可或缺的一环。在论坛上,多位业内人士谈及融合和创新对杂技艺术发展的重要作用。中国杂协分党组书记唐延海表示,荣获“五个一工程奖”的《战上海》为以杂技剧为代表的最新艺术呈现形式注入了活力。
上海戏剧学院院长黄昌勇提到,在经历了短节目、综艺晚会和秀的阶段后,杂技艺术进入了杂技剧的时期,并在新时代迎来了大发展。杂技剧要求技术和艺术高度融合、形式和内容要求统一。与此同时,观众的心态也从消遣娱乐转换为审美欲望的满足和价值观系统的获得。
湖南省杂技剧院近年来推出了借鉴了音乐剧多样性和流行风格的杂技音乐剧《加油吧少年》和融入现代舞美学观点的新杂技舞台剧《青春还有另外一个名字》。据湖南省杂技剧院董事长赵双午介绍,这两部作品正是借鉴了新马戏的创作特点——制作简约、演出成本低,与市场需求的契合度比较高,对年轻人有吸引力,但又并非照搬新马戏,挑战了已有的技巧样式,“杂技表演的市场空间需要通过多样的形式来拓展,甚至可以尝试小剧场。”
“终生杂技”理念,助推杂技人才培养
中国杂协主席边发吉认为,在杂技艺术发展到“剧”的当下,高等教育是迫在眉睫的问题,舞台创作紧缺复合型人才。“塑造人物的内心、灵魂、思想,演员需要丰富的文化内涵与底蕴,”边发吉认为,当今的科技给中国的艺术提供了广阔无边的空间,杂技中的技巧、道具、造型、创意、策划、导演部分都大有可为。
人才是杂技艺术的发展的关键,近几年来,新的杂技表演形式对杂技演员的综合能力和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演员不仅要展示杂技技巧,还要扮演角色,理解导演的意图,推进剧情,塑造人物。来自的上海马戏学校的教师何莉介绍了学校“终生杂技”的教育理念和“三维四段”教学模式,即科学、艺术、训练三个维度,和基本功教学、节目基础能力教学、节目教学和实训教学四个成长梯度,旨在为学生带来更精准、更科学的指导,为最后形成终生杂技的教育目标赋予了更多的可能性。
上海国际杂技教育论坛第一届于2009年举办,至今已具有一定的业内国际影响力,为国内杂技事业的发展发挥了引领作用。通过这一平台,数十个国家和地区的杂技教育专家们研讨了杂技教育的办学与管理方式、师资队伍建设、系统化教育等问题,取得了丰硕的理论研究成果,扩大了相互间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了国内杂技在人才培养、艺术呈现等方面的创新与提高。本届论坛由中国杂技家协会和上海市文联主办,中国文联杂技艺术发展中心、中国杂协教育委员会、上海市杂技家协会、上海市马戏学校、上海杂技团共同承办。
作者:王筱丽
编辑:姜方
责任编辑:邢晓芳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