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既有着奇绝的景观,又沉淀了丰富的人文美。这样一座山,在20世纪中国山水画现代转型的历史进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且深深影响了海派绘画的面貌。名为“尽写奇峰——上海中国画院藏黄山主题作品展”,今起亮相程十发美术馆,甄选画院画师27件黄山主题的作品,以社会人文的鲜活视角,为大众阐释黄山之于近现代中国画史以及海派绘画史的意义。
此次展览展出的黄山主题作品大部分创作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作品皆从黄山景色入手,如莲花峰、天都峰、百丈泉、百步云梯等;还有代表黄山奇松、怪石、云海等特色景观的作品,如孙雪泥、陆小曼的《黄山烟云》,沈迈士的《黄山云松图》,应野平《排云亭远眺》,刘海粟《黄山立雪台晚翠图》,钱瘦铁《天都晓色》,胡若思的《黄山苍龙松》等。
陆小曼《黄山清凉台》
与画作真迹相并置的,是大量珍贵文献,展示文艺界写生活动对黄山旅游开发的开创之功。黄山写生其实是在1934年旅游开发的社会背景下开始的。展厅现场能够看到孙雪泥1929年所画的一幅《黄山》文献资料。当时这位画家用这幅画去参加“第一次全国美术展览会”,当届展览会上与黄山相关的作品甚少。而至1937年“第二次全国美术展览会”时,以黄山为题材的作品多达十余幅。这直接体现了黄山的开发对以其为表现对象的山水画创作的影响。
刘海粟《黄山立雪台晚翠图》
20世纪上半叶,上海作为亚洲第一国际化的大都市。利用节假日去周边风景名胜旅游,成为一种社会生活风尚。居于上海的艺术界的同好们组织了“黄社”,藉以提倡艺术、宣传黄山名胜。该社成员创作了关于黄山题材的照片及国画作品千余幅,亦举办过多场书画摄影展览,并在《申报》《良友》为主的报刊杂志上进行宣传。对于山水画家而言,也正经历着风景与摄影,写实与写生所带来的冲击与挑战,1935年《国画月刊》中的“中西山水画思想专刊”文献,就呈现了中国画家对中国山水画的突围与省思。
唐云《百步云梯》
黄山因画家而声名大噪,画家也因为黄山而成就一段段艺坛佳话,如张大千“三上黄山”、谢稚柳与大千同游黄山之后的一年开始了山水画创作,刘海粟曾“十上黄山”。钱瘦铁对黄山的痴迷,通过文献与作品的并置陈列也得到了体现。1941年12月4 日至9日,钱瘦铁画展在大新公司四楼画厅展出,作品百余幅,很多都是描绘黄山胜景的,贺天健为此展专门撰文。
钱瘦铁《天都晓色》
黄山写生从明末清初开始,有渐江的净简、梅清的奇崛、石涛的笔精墨妙。发展到了近代,尤其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后,黄山写生带来了山水画面貌的出新,区别于明清以降四王摹古师古的笔墨程式。并且群体也由最初的黄山画派、新安画派,发展到海派,甚至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画家。地域性的不断扩大,使得黄山在山水画发展中成为了一个特殊的符号。这种特殊的符号同时滋补了画家个人风格的形成,推动着整体山水面貌的改变。黄山题材可以说是中国传统山水画走向新面貌的一个缩影,是山水画重新回归写生的一个信号。
尽管这个展览具有不容忽视的学术意义,馆方为了将黄山与近现代中国画的故事深入浅出的讲给大众听,却没少花心思,甚至可以说大开脑洞。各式与展览相关的互动活动都已备好,鼓励观众积极参与到共创黄山新意境的过程中,使得黄山奇景、传统绘画与观众更为亲近。
例如,在本周即将推出的黄山追“艺”之旅打卡活动中,观众入馆后能在服务台领取到一张任务路线图和粘纸,在“尽写奇峰”展找到地图里景点所对应的画作,将画作所标序号的粘纸贴在景点旁的虚线中。馆方希望用地图的形式串联起画师在黄山写生的足迹与作品,通过打卡引导观众深入作品,开启在美术馆的黄山追“艺”之旅。位于展线最后的“乾坤大挪移”互动体验区,则是一枚有趣的彩蛋。这个区域的墙上贴有形形色色的山水画元素,每一个元素都取自本次展览作品中。观众可以随意组合,形成一件自己构图的作品,由此体会到中国画创作中“经营位置”的重要性。看完大师作品后,如若创作欲望得以激发,馆方还在二楼展厅入口处设置了“妙笔生花——画出你心中的黄山”创作区等待观众提笔,体验创作的乐趣。
展览将持续至10月16日。
作者:范昕
编辑:卫中
责任编辑:邢晓芳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