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大雨先生(1905-1997)的主要翻译作品《孙大雨译文集》业已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这套八卷本的译文集收纳的译作分两部分:一是“英译中”部分:计有八部莎士比亚戏剧的诗体译作,以及乔叟、莎士比亚、雪莱、拜伦等名家的英诗中译;二是“中译英”部分:有我国第一位大诗人屈原的《离骚》等光辉诗篇,和李白、杜甫、白居易等26位唐朝著名诗人的杰作,以及宋玉、司马迁、王羲之、苏轼等古代文学大家的诗文名篇的英译。
1922年孙大雨考取北京清华学校高等科(清华大学前身),毕业后于1926年赴美国留学,先后在名校达德穆斯学院、耶鲁大学研究生院攻读英文文学。1930年回国后,在武汉大学、北京大学、青岛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大等高校任教。
他在清华就读期间,即加入以闻一多、梁实秋、顾毓琇为骨干的中国第一个校园纯文学团体——清华文学社。当时他曾被闻一多誉为诗坛的“清华四子”之一,后来又成为新月诗派中的健将。他与徐志摩有深厚的友谊,徐志摩曾把诗集《猛虎集》题赠孙大雨,扉页上写有“大雨元帅正之 小先锋志摩”,由此可见徐志摩对孙大雨的看重。
孙大雨是“新诗也必须有格律”的坚定倡导者和毕生实践人。他一生所创作的新诗,都是以音组格式从事;他所翻译的莎士比亚诗剧和英诗名家的诗篇,均以汉字音组对应英文音步予以迻译;他所英译的楚辞、唐诗等,也都译成英文格律韵文。可以这么说,孙大雨毕生的文学生涯都与诗紧密相关,而且注重于韵律的发挥。
季羡林教授曾说:“当代著名诗人、学者、翻译家孙大雨教授,读过他译作的人,无不交口称赞……他译的莎翁剧作汉译本句斟字酌,用诗体来译原诗,这是过去很少有人尝试过的。‘十年磨一剑’,译本一出,立即受到学术界的高度赞扬,由此可见他对英语掌握水平之高……还有一点必须指出,因为孙大雨教授本身是诗人,他不但能像一般优秀的翻译家那样把原文忠实地译为英文,而且他还能游刃有余地传达出中国古代诗歌特有的神韵,这一点是非诗人的翻译家难以做到的。”(《古诗文英译集》序)
孙大雨的翻译成果,并非是在安适的书斋中悠闲地写作出来,而是在逆境中呕心沥血、一丝不苟地笔耕产生的心血结晶。孙大雨是一位钟情于人类文化瑰宝译介交流的使者,是一位不计得失的默默耕耘者。他在翻译过程中,为揣摩原作的风格,考订原文哪怕一个字的涵义,寻找相对应的措辞,琢磨一行行诗句是否译得精确贴切。他精益求精,力求尽可能的完美,真是煞费苦心。他长期习惯于夜间写作,有时为了英译一首仅四行的唐诗,他会揣摩,斟酌,推敲,通宵达旦。再如他所译莎剧中一段闻名遐迩的独白“To be or not to be”,为求正确传达原著精神,他竭尽考索之力,对每一疑难易生歧见之处,都作了详细的注释;这段独白共33行,他做的注释则有八条达5000字之多。
在国际文化交流日益发展的现代,由于世界各国存在文字上的差异隔阂,要将本国的文学瑰宝很好地推介出去,其前提就是必须要有精良的译作以资转达。从《孙大雨译文集》所包罗的内容来看,孙大雨的精心译作,为人类的文学瑰宝——楚辞、唐诗等以及莎士比亚诗剧杰作的译介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尔今,上海译文出版社将他的重要译著结集出版,这对于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学作品和文化事业而言,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也是对已逝世20多年的孙大雨先生很好的纪念。
作者:孙近仁
编辑:周怡倩
责任编辑:朱自奋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