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一只碗,盛着每一个卑小的愿望,也盛着中华民族的盛世愿景。我们的吃,有温度,有情怀;有历史,有文化;有精神,有信仰;有家有国有天下,千百年来亦复如是。这正是中华文化连绵不觉的根基,是镌刻在一箪食一瓢饮的平朴光景中,最难消散的历史乡愁。
继《北鸢》《朱雀》后,作家葛亮潜心耕耘的全新长篇小说《燕食记》近日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四十余万言的篇幅,沿着岭南饮食文化发展脉络,以叶凤池、荣贻生、陈五举、露露等为代表的五代厨人的命运遭际,借关于美食的跌宕故事,以细致入微的文笔描摹出中国近百年社会变迁、世态人情的雄浑画卷,堪称呈现粤港澳历史文化版图的精心之制,也写出了普通人心中朴素真挚的家国情怀以及心存向往、溯流向上的风骨。
以“时间的味蕾”为主题的新书发布会上,评论家潘凯雄称:“这个作品可以从各个角度去切入、去解读,当你要描述一个成功的长篇小说创作,我们的语汇总是贫乏的,《燕食记》确实是很浑厚的,同时又是很完整、很机智、很巧妙的长篇。”
六年前葛亮创作《北鸢》中即言:“中国人的道理,都在这吃里头了。”由此奠定《燕食记》的先声底蕴。小说题为“燕食记”,意为古人日常的午餐和晚餐。周朝确立“三餐制”,意味着礼制的开始,由此确认了中国人“民以食为天”的日常俗理。《燕食记》正是从粤港吃茶点的习俗生发开来,博古通今展现了中国自古以来宏博精深的饮食文化,且深刻探讨了在时代变幻、家国逢难之际,饮食是如何安抚人心、凝聚起中国人的精气神的。
《燕食记》选取粤港美食作为故事和人物的落脚点,以四两拨千斤之态,自然而然将广东、广西、香港、福建、上海联结起来,既打通了整个岭南的空间壁垒,又以饮食的传承、流变、革新轻松勾连起近代百年岭南历史。导演陈晓卿提到:“《燕食记》的好看与动人,在于以纯熟的文字,如此贴切地勾勒出中国南方的袤袤历史版图。”
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批评家杨庆祥称:“这部小说是对中国文学地理创作版图的重大推进。《燕食记》中抗日是全民参与的历史进程。其中像名厨叶凤池等人,他们用非常传统和古老的方式,以一种民间的方式,甚至是个人的孤勇的方式,参与到救亡图存的历史里,这是特别精彩的书写。”
葛亮的小说更多关注那些不断迁徙的人群,但并未将《燕食记》禁锢于“地方小说”,其以大湾区为重心,实质上由南向北,辐射了整个中国近代百年风华。饮食或有南北之分,人们视美食如故乡的情怀却是共通的。全书落笔于饮食,其所描绘的却是近代百年中华世事人情,众生百态皆入书中:岭南的气候时令、菜蔬瓜果,漫长的海岸线与山林乡村,天空四野的云霞雨雾、日月星辰,南来北往的文人墨客、贩夫走卒,街檐的旗幡、茶楼的招牌,寺院庙宇、亭台楼阁,还有战争、流徙,有朱门的离散萧索,亦有平民的温存安好,林林总总方方面面,堪称“岭南梦华录”。
《燕食记》写了五代人的生命流转,其中令人深感重怀的是流转在葛亮笔下数以百计普通人对幸福生活的守望。批评家、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评价小说细密扎实之处,“《燕食记》里,时间流逝、人世翻新、众人熙来攘往,如梦华录、如上河图,这盛大人间中,舌上之味、耳边之声,最易消散,最难留住,也最具根性,最堪安居。”
作者:许旸
图片来源:出版方
编辑:王筱丽
责任编辑:卫中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