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北京开卷发布的数据显示,少儿科普百科20年来首次超过少儿文学,成为少儿第一大细分类。当科普阅读渐成“刚需”,科学知识究竟要怎么讲给孩子听?如何激活“第一次遇见科学”的好奇心?
越来越多出版人意识到——科普不仅仅是把科学概念说清楚,有趣有料的科普读物,不仅布满知识点和干货,也具有童趣视角和人文情怀,往往凝聚着做书的匠心——从作者的专业性到素材选择的高标准,从知识体系的严谨性到语言表达的反复打磨,都马虎不得。
近期,“第一次遇见科学”系列绘本含十册,汇聚了中国青年插画师等本土原创科普力量,选题核心思想来自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十万个为什么”子品牌“第一次遇见科学”系统科学启蒙课程相关的教育实践。冰激淋从哪里来?是来自天上的云彩吗?是来自雪人拉的粑粑吗?那就要从一头牛说起了......“第一次遇见科学”系列科学素养启蒙绘本主旨源自NGSS(下一代科学素养标准)k-2阶段的概念与技能要求,从脚本、故事分镜到创作过程,都以“编创结合”模式推进,以适合中国儿童经验世界的元素、色彩、故事来构建成套图画书,辅之以交互卡片促进思考,引领小读者从熟悉的经验出发认识世界。
丛书相关负责人发现,“第一次遇见科学”系列课程推出后,一些在课程教学中需多次反复训练才能获得的科学素养培育要义,也许可以借助学龄前儿童熟悉的图画书形式进行表达,从而更大范围帮助儿童感知理解科学素养的内涵。
我们正身处科技变革时代,每天海量信息扑面而来,面对气象、动植物、航空航天等社会热点,如何判断并作出决策,都需要科学素养。科普除了普及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播科学精神,培养求知兴趣,激发青少年用科学思维方式探索世界。与人文精神结合的“科学素养”教育,不仅仅是以科学知识为目标的普及性内容分发,也是将科学理性精神人格化的过程。当孩子发问对周边世界充满好奇时,成年人该如何正确引导?“科学”究竟是一系列的知识点还是许许多多的实验?
“第一次遇见科学”系列图画书澄清了一个误区,知道具体知识只是科学的一个面向,重要的是了解科学是一种认识自己认识世界的方法,尤其对于早期启蒙阶段来说,重要的不是具体知识给予,而是唤起孩子们对自己和世界的总体性关切。
比如,《冰淇淋从哪里来》以抒情性画面借助小精灵在冰激淋生成过程中穿梭,串联起牧场、果园、工厂等不同环节,构思巧妙富于音乐性。小小的冰激淋也与阳光、水分、土壤、植物、动物、机器生产相关……现代人的食物几乎都是在漫长的种植、收获、加工、储藏、运输过程之后,才来到我们面前。这个过程并不容易,孩子应对本地不同种类动物和植物的栖息地进行调查,认识那里的杂草、水生植物、昆虫、蚯蚓、两栖动物等,进而了解动物植物的彼此依赖方式。《森林从哪里来》传达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帮助儿童初步建立健康的生态观念。晒被子的大晴天可能很快会乌云密布;凋谢的花儿也孕育着新生……绘本透过对一系列儿童熟悉的生活切片的描绘,借助并置的画面引导孩子们在自然的阅读中理解这个道理:意见不统一是正常的,重要的不是争论谁是谁非,而是认真观察生活本身。《造房子的地方》透过一只失去家园的松鼠重新造房子的故事,引导孩子对生存环境的限制条件有更深的理解。《海底深处》以祖辈与孙辈之间的对话和回忆为线索,引导儿童理解人的选择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
在专家看来,孩子是天生的小小科学家,他们对未知事物充满求知欲。他们好奇,好问,这就是科学家发明创造的基本动力。除了认识动植物、河流山川、星辰大海等自然世界中具像存在之外,孩子们还可以了解机械制造、力热声光电、化学、生物背后的抽象原理,探索小到微观粒子,大到浩瀚宇宙等超越直观经验之外的世界。业内期待,在认识、理解和探究的过程中,优秀的科普童书能持续激发小读者好奇的天性,拓展他们的想象和探索欲望。
作者:许旸
图片来源:出版方
编辑:郭超豪
责任编辑:范昕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