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河畔,威宁路地铁站3号口附近,新添一幢神秘四层建筑,俨然红白相间的方盒子“嵌套”而成,外立面上悬挂着宽度超过3米的巨型“烈焰红唇”雕塑,很难不让人抬头多看几眼。这幢建筑便是今天开馆的王小慧艺术馆,上海首家影像艺术馆。醒目的“烈焰红唇”,为著名旅德艺术家王小慧的代表作《艺术之吻》。与之交相辉映的,则有“坐”在屋檐上的“红孩子”雕塑,灵感源自王小慧摄影代表作《红孩子》系列,他们飞在空中,俯瞰着每一位到访者。
尽管申城已拥有近百家美术馆,人们依然能够感受到王小慧艺术馆的与众不同。这便是将艺术与建筑融为一体,又让艺术与生活无缝对接。在这里,艺术的参与性、互动性予人深刻印象——没有人能拒绝这个热辣的艺术之吻所发起的邀约。
与其说是面向未来,不如说是拥抱观众
未来,王小慧艺术馆将瞄准影像、数字艺术,为观众呈现引领行业的最“新”艺术表现形式。如是定位,一方面在于王小慧认为艺术需要与时俱进,另一方面也与她本人的艺术经历不无关联——三十年来,王小慧游走在摄影、影像、新媒体、雕塑、装置等多种艺术媒介之间,不断打破艺术的边界,只为最恰如其分地传递内心所感。的确,馆内能够看到不少作品与声光电交融,与人工智能适配。不过,与其说是追赶潮流,不如说是拥抱观众。技术手段带来的加持,为的是让艺术破壁,连通更广泛的人群。
“10000个梦”红丝线装置
展示空间达2000余平方米的王小慧艺术馆,体量不算大,却像是艺术家精雕细琢的一件综合艺术作品。虽有意大利设计师加盟,王小慧依然深度参与了整座馆的设计,像对自己的家一样,从设计到施工、从软装到布展、从色彩到灯光,诸多细微之处亲力亲为,力求将艺术的美感渗透到每一个角落。这件艺术品是有生命力的,只有在观众的体验中,在观众与艺术家的互动交流中才最终完成。在王小慧看来,艺术本身就是引领未来生活的。在物质充裕、技术发展的当下,她认为提升生活质量的关键在于艺术,“艺术甚至可以是未来生活方式的灵魂”“艺术不仅仅要挂在墙上,更要融入空间里、生活中,不仅仅供观赏体验,更要激发想象力与创造力,让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不同色彩的楼梯间,适合打卡,也是王小慧艺术馆提倡的健康理念,不坐电梯走楼梯
方方正正的若干展厅以外,展馆空间埋有很多意想不到的艺术彩蛋。例如,不乘电梯改走楼梯,人们将惊叹于原来楼梯间是目不暇接的“色彩灯光长廊”,循着楼梯走到两层半,抬眼看到的是王小慧的《生命之果》系列雕塑镶嵌在果绿色的墙面上,灯光的投射让它们看上去颗颗饱满,分外可人。而位于三楼的洗手间则化身沉静又梦幻的“水空间”,蓝色的隔断如波浪般起伏,墙壁上悬挂着王小慧的摄影作品《阴》与《阳》。展馆一楼配套有《艺术之吻》主题咖啡馆。未来该馆还将开设夜场,并逐渐将顶层花园空间对外开放。三五步藏一景、处处打卡点的这座艺术馆,妥妥的网红体质。
“水空间”其实是洗手间
以参与性、互动性调动起人们对于艺术的兴趣
不单展馆空间本身,这一容器里的作品,也无不践行着王小慧的艺术理念——以参与性、互动性调动起观众对于艺术的兴趣。
其中有一类作品创作过程即已强调互动。三楼展厅里,数十台回收的旧电视组成了一面巨大的电视墙,循环放映着梦想者的笑脸和梦想。这是王小慧“10000个梦”和“10000个笑脸”艺术装置。12年前的上海世博会上,艺术家与10000个年轻人共同创作了名为“10000个梦”的大型行为艺术,让每一个人通过绘画、摄影和视频表达自己心中的梦想。开馆前夕,正值上海疫情期间,王小慧又延续创作了“10000个笑脸”,征集一张张笑脸,让微笑治愈伤痛,像涟漪一样一圈一圈扩大,把温暖与希望传递到千万人心里。而今,这许许多多平凡的人们,以这种特别的方式成为了作品的参与者、创作者。
10000个梦,10000个笑脸
另一类作品则让技术赋能,为作品注入互动感。占去一楼近半展厅面积的《九生3.0》装置就是一件。中间是绿色琉璃制成的一大片莲蓬,外圈由多媒体投影出莲花之生生灭灭、蜻蜓之翩翩舞动,你挪着步子,蜻蜓跟着你飞,众人聚在一起,蜻蜓也密集起来。这样的新媒体艺术,显然有别于传统艺术的展示。有趣的互动背后,其实藏着王小慧的哲思。她想借莲花探讨生与死的关系——莲花死了,莲子熟了,莲子干枯了掉在水里,又再长出莲花,死亡与新生如何形成一个循环。
《九生3.0》装置
有意思的是,开馆之际,王小慧艺术馆还特别还特别发行了一张有特殊意义的限量数字艺术藏品——由《艺术之吻》衍生出的“初吻”,以铭刻在区块链上的NFT方式,让人们享有独一无二的“艺术之吻”,并由此开始元宇宙艺术之旅。
王小慧深感艺术家肩负着一定的社会责任,想尽可能让自己的艺术作品为大众感知、理解。在她看来,一旦参与其中,人们便会觉得艺术不是与自己无关的,不像过去那样高高在上地被供奉着,可以是另一番模样。“人们哪怕从浅层次表现出兴趣或欣赏,也证明了艺术作品在传播上的成功;哪怕来美术馆打卡或拍照,也是与艺术的一种连接。”
王小慧与她的雕塑作品“生命之果”
专访王小慧>>>>>>
文汇报:上海有众多美术馆,这座王小慧艺术馆将与它们形成什么样的辨识度?定位影像艺术,具体指的是什么呢?
王小慧:上海有很多很大的美术馆,大的要一两万平米,从体量上我们馆不能和它们比。但我们的特色与我个人的创作有关,我本身就是一个很跨界的艺术家。创作主要集中在影像、数字艺术。从十几年前开始,我就玩灯光艺术、虚拟现实、空中成像、立体成像、异形屏幕投影,很早开始接触新媒体艺术,与科技很近,不像传统艺术靠艺术家个人技艺就能完成。
艺术与科技的结合,符合与时俱进的潮流。我认为艺术本身也是引领未来生活的。未来物质生活会越来越发达,技术的发展让各种体力劳动被人工智能等取代。怎么样让生活更有质量,我个人觉得得靠艺术来提升,艺术可以是未来生活方式的灵魂。
王小慧艺术馆的咖啡馆
文汇报:您说过艺术馆不仅仅是一个物理空间,它本身就是一件有生命的艺术品。艺术馆这件艺术品只有在观众的体验中,在观众与艺术家的互动交流中才最终完成。那么在这座王小慧艺术馆里,有哪些方面能够体现与观众的互动?
王小慧:对,我挺注重互动的。这种互动,有两层意思。一是我的很多作品从创作过程已经强调互动。比如12年前开始的《10000个梦》就集纳了大众参与的成果。这个项目当时本来叫2010梦想计划,打算征集2010人的梦,没想到大众的参与热情刹不住车,超过6000人、8000人,最终到一万人的时候是因为展览就要开幕了而不得不停止征集。二是技术给作品带来的互动。就像一楼展出的“九生3.0”装置,当你走,蜻蜓会跟着你飞,你走得快,蜻蜓也走得快,当很多人围在一起,蜻蜓也会密集起来,这其实是用雷达捕捉了你的讯息。这些技术上的互动,我们称之为新媒体艺术。这个展览有不少这样具有沉浸式与互动性的展品,有别于传统艺术的展示。
这样的作品能够提升大众对于艺术的兴趣。一旦参与,人们会觉得艺术就不是与自己无关的,不像过去那样高高在上地供奉在那里,供大家瞻仰——然那种方式也很好,有很多东西也需要这样做。但我觉得这个时代发展了,你要想让很多本来对艺术不一定感兴趣的人关注到它。我觉得哪怕人们来美术馆打卡,也是一种互动。
在这个馆里,我们把洗手间都做设计成“水空间”,大家都愿意进去,甚至愿意在这拍张照。这些都是大家喜闻乐见的,都是互动,让人们觉得艺术与自己相关,看不懂也没关系。
我觉得艺术家有一定的社会责任。人们能够看懂的内容越多,共鸣就越多,这个是我觉得视觉艺术传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说要让大家能够有理解,哪怕是部分的理解。当然,艺术理解的层次不一样。我们家阿姨,一个老太太,专门跑来看我的展览。她会说,你的东西挺好看的,虽然我看不懂,但我觉得特别好看,也愿意拍个照。我们家阿姨来的时候还专门穿了一条纱裙,她平时都穿裤子上班,我从没见她穿得这么漂亮,她说我要去打卡去。像是这样的阿姨,她可能不懂你那些艺术里人生哲理、社会批评等意义,但她就从浅层次表现出的欣赏,也证明了传播上的成功——传播可以有各种层次的传播。所以我个人觉得观众的喜爱和参与特别重要。
王小慧雕塑代表作“LOVE”,在上海大剧院大堂也能看到
文汇报:您从事艺术创作三十年,涉猎的题材、媒介都特别广泛,有没有什么一以贯之的主题或者最想表达的内核?
王小慧:我自己总结下来,应该是生、死和爱,实际上也有点哲学的命题,就是说你从哪来,到哪去,生和死的关系。我经历过两次很近的人在很年轻的时候死亡,特别的突然,没有心理准备。比如很多人都知道我拍花,我拍花也是拍花的生命,拍花的死亡,百花循环往复的过程,用花来代表生命的样子。
文汇报:您好像特别喜欢花的意象,尤其是莲花的意象。这其中有什么样的渊源或者故事吗?
王小慧:我一直在寻找一种媒介可以表达生与死的关系,我觉得莲花最为合适。它的每一次死亡都带来一次新生,莲花死了,莲子熟了,莲子干枯了掉在水里,又再长出莲花,也就是说,死亡与新生在一个循环里,所以我叫它“涅槃”。
馆外的不锈钢莲花
文汇报:您觉得人生旅途中的灰暗给您的艺术创作带来了什么?面对苦难,艺术有什么作用呢?
王小慧:我觉得艺术是可以拯救我的,也可能能够拯救很多人,不一定每个人都能够被拯救,但是我相信艺术可以有疗愈的作用。没有艺术肯定不可能有我的今天。当然也有很多性格上的原因。就性格上我觉得可能我也受我妈妈的影响,我妈妈和我说过一句话“自行车只有在骑的时候才不会倒下”,你不管多难,还得往前走,不走的话才会倒。
文汇报:开馆大展您选择与著名西班牙艺术家弗朗西斯卡·马蒂合作,带来《梦想者》大展。您觉得自己的艺术和她的艺术有什么样的共通或者契合之处?
王小慧:我和马蒂有很多共同点。都是女性,年龄相仿,很多经历也类似,马蒂也失去过亲人,她很小就是孤儿,我们都靠艺术来疗伤。我们也都比较国际化,我主要在德国和中国之间,她是在瑞典和西班牙之间,北欧与南欧的差异也是很大的。更重要的是,我觉得我们的创作主题和领域都很像。我们关注的主题都包括女性的,孩子的,个人自我解脱的、身份认同的,移民的等等。我们的创作方式也都很多样化,都很跨界,比如摄影、影像、新媒体、雕塑、装置、首饰设计、艺术衍生品设计。
王小慧与马蒂
作者:范昕
编辑:郭超豪
责任编辑:邢晓芳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