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天公不作美,但市民依然在大雨中排起长队等候进入上海博物馆参观夜场。
编者按
入夏以来,上海夜色中各种文化艺术活动精彩纷呈,人气高涨。博物馆、美术馆开出夜场,音乐会从剧场开到了草坪上,看午夜电影、听图书朗读,各种“文艺夜市”不仅拉动着申城餐饮、交通、演出等城市服务和周边消费,更可以在休闲中,满足市民不断提升的文化消费需求。本报今起推出“申城璀璨文化夜市”系列报道,聚焦文化场馆、演艺行业等各界用优质产品点亮城市夜色,助推上海文化消费。
博物馆夜场,仅仅是将开放时间延长至晚上?翻看海外博物馆的经验,夜间博物馆的存在价值,似乎在于它区别于白天博物馆“严谨肃穆”的面貌,为人们描绘出一幅轻松、活泼、多元、包容的文化景象。“博物馆奇妙夜”关键在于“奇妙”二字,用奇思妙想打开人们连接博物馆、艺术品的种种可能。
本月起至9月,申城14家文博场馆都会在周五开放“夜场”。“博物馆奇妙夜”有望在上海成为常态。博物馆夜场,仅仅是将开放时间延长至晚上?翻看海外博物馆的经验,夜间博物馆的存在价值,似乎在于它区别于白天博物馆“严谨肃穆”的面貌,为人们描绘出一幅轻松、活泼、多元、包容的文化景象。“博物馆奇妙夜”关键在于“奇妙”二字,用奇思妙想打开人们连接博物馆、艺术品的种种可能。
“会玩”的博物馆夜场,吸引着更多观众探秘博物馆
博物馆夜场的创举,起源于欧洲。1997年,第一个博物馆长夜在柏林举办,1999年,法国等地也举办了这样的活动。从此,博物馆夜场风靡,仅在欧洲,至少30个国家、超过2000家博物馆为参观者们提供过夜场活动。英国博物馆夜场活动官方协调和推广机构Museum At Night新近发布的一份报告称,博物馆夜场以餐饮、酒会、音乐会、演出和讲座等各种各样的主题活动为主,为的是吸引更广泛的受众,特别是年轻人。这份报告对于博物馆夜场的表述,可以说很有代表性。博物馆夜场,要的就是“会玩”。
聘请专业摄影师,为到场观众拍摄灯光画;为青少年组织博物馆探险,寻找罗马人遗迹;邀请表演系学生,演绎医疗主题话剧;为年轻艺人提供场地,让他们有更好的机会表现自己;举办包括节日酒吧、独家演讲以及整晚有趣的研讨会的“科学节”……这些,都是人们能在Museum At Night网站上看到的英国博物馆夜场活动的日常。
还有夜宿博物馆活动。在电影《博物馆奇妙夜》的拍摄地——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其夜宿项目“博物馆里的一夜”已形成博物馆的副品牌,为博物馆连接不同受众群体起到关键作用。整个夜宿项目持续15个小时之久,上半夜的活动包含博物馆导览、晚餐、工作坊、特别展览或3D电影展映等不同类型,下半夜的活动则是在一头29米长的蓝鲸模型下方找个空床位入睡。
有些博物馆还会围绕夜宿推出一些特别策划。独自与《夜巡》共度良宵,就来自两年前荷兰国家博物馆的脑洞大开,这是馆方为其第1000万名幸运参观者提供的特殊奖品,也为博物馆本身刷足了存在感。最终,一位荷兰教师获得这份幸运——博物馆不仅为他在展厅中安排了红地毯和米其林大餐,还将供他休息的床摆在了《夜巡》对面。今年4月,卢浮宫庆祝其标志性玻璃金字塔落成30周年之际,携手互联网住宿平台Airbnb挑选幸运儿免费夜宿卢浮宫。这趟旅程奢华至极:和蒙娜丽莎小酌一杯;与米洛的维纳斯共进晚餐;夜色渐浓,在拿破仑三世的奢华宫殿中放松身心,聆听美妙的小型音乐会;音乐会结束后,在晶莹剔透的玻璃幕墙和璀璨星空下入睡;第二天醒来,在床上享用巴黎风情早餐。
满足夜间文化消费需求的同时,扩大博物馆影响力
博物馆开放夜场,不仅为夜间文化消费提供了更多选择,也对夜色经济有一定的拉动作用,更重要的是扩大了博物馆的影响力。
当年有幸与《夜巡》共度良宵的那位教师,留下一连串自拍,成了社交网络上的“爆款”。今年夜宿卢浮宫的消息放出,全球数百万用户参与转发,爆发出惊人的影响力。英国博物馆全年共举办8000多场夜间活动,拉动的餐饮、交通、演出、周边等配套服务消费不容小觑。
在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艺术评论家陈履生看来,博物馆更应该重视这样一个方面:夜场将扩大博物馆在城市中的社会地位以及在公众中的社会影响。他认为,随着博物馆延长开放时间到晚上成为一种常态,对于所在的城市与公众,都是非常重要的。“到了晚上,不管多么繁华的城市,其夜间生活都有一定的限度,最为普遍的是酒吧、电影院、剧院等。这种夜间的休闲和消费,如果没有博物馆、美术馆的加入,会表现出城市文化状态的缺陷。”
对于博物馆来说,通过优质的产品发挥自身在城市晚间的影响力,才能融入城市的晚间休闲和消费体系之中;对于城市而言,博物馆延长晚间开放时间,则回应了所在城市的文明水平和文化消费的需求。
作者:范昕
编辑:苏展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