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60年前,法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让-雅克·卢梭创作出版了著作《爱弥儿》,被作者自认为是“我所有作品中最好、最重要的一部”。卢梭在《爱弥儿》中,以小说形式阐述他的教育思想,试图描绘了一个理想状态的教育体系,可谓给全球父母的高阶版“育儿指南”。
“尤其是卢梭倡导的自然教育,就是要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主张采用实物教学和直观教学的方法,让孩子从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和切身体验中,通过感官的触碰去获得所需要的知识。这种自然主义教育,意味着儿童应拥有明媚的自然生活,这一点对当下父母老师来说依然具有启发意义。”日前在上海举行的学习读书会上,华东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所长彭正梅教授亮相,与现场读者探讨童年的美好与烦恼。
卢梭的《爱弥儿》可以说是人类社会第一次以如此大篇幅讨论童年的价值,书中有个重要观点:成人不要干预童年、占有童年。反观今天,许多孩子习惯“宅”着,多数空暇捧着电子产品,宝贵的童年与大自然“失联”,这是需要警惕的。
童年对我们非常重要,恰如卢梭曾说:“如果童年不开心,一辈子都不会开心的。”彭正梅认为,发现童年在整个人生阶段的价值和意义的,正是卢梭,他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指出童年是人生不可分割、具有内在价值的阶段。彭正梅从《爱弥儿》中提炼出10个主题,比如“童年是独立的人生阶段”“经验可以带有自发性”“漫步有利于成长”等进行详细解读。
《爱弥儿》论述了自然教育、社会教育和公民教育三种形式。其中,自然教育就是遵循人的自然本性,使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的各阶段相一致,既不要超前,也不要滞后。教育即自然教育培养的是人,不是培养奴才或暴君。卢梭认为,“人是本性为善的存在者,热爱正义和秩序……一切加诸人心之上的邪恶都不是出于人的本性”。卢梭的人性论给教育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引发教育史上哥白尼式发现,即“儿童的发现”。
书中的金句可谓俯拾皆是——“在万物的秩序中,人类有它的位置;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有它的地位:应当把人看作成人,把孩子看作孩子……”“如果我们打乱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他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对孩子们讲体力,对成年人讲理性,这才是自然的次序。”
除了《爱弥儿》,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个体心理学创始人《儿童的人格教育》,也是现代教育史上的经典之作。彭正梅正是这两部书的中译者,他谈到,阿德勒也相信人的早期经历,会对后来的人生产生重要的影响。“但按照阿德勒的说法,童年不是无忧无虑的,必须要有忧伤才能进步。同时,卢梭认为,经验可以带动自发性,这也相当重要。今天的家长往往急于取代儿童的经验,帮助孩子完成他们尚且做不好的事情,这种插手破坏了孩子获取经验的过程。”
据悉,“学习读书会”由浦东新区区委组织部、浦东新区区委宣传部(文广局)主办,上海市作家协会、SMG、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作为合作单位,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浦东图书馆、东方财经·浦东频道作为承办单位,特邀上海市作家协会专职副主席孙甘露担任总策划,广邀各界学者、作家等嘉宾平均每两周在浦东五峰学院展开读书交流活动,免费向市民开放。
文汇记者:许旸
编辑制作:许旸
责任编辑:宣晶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主办方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