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印度喀拉拉邦的马拉亚里语中,大炒锅、腌菜坛子和渔网有一个共同之处:它们的名字都以“cheena”作前缀,以中国命名。而这并非偶然!印度学者乔·托马斯·卡拉卡图发现,这些器物可能都源于中国与印度南部喀拉拉邦12世纪到15世纪密切的商业和文化往来。作为一个对拍电影一窍不通的印度理工学院教授,乔为此深入研究中国古代的外交和文化,几乎单枪匹马地完成了一部追踪这段历史的纪录片:《古里的后代》。
古里国,是郑和最后一次下西洋时,去世的所在。《明史》记载:“古里,西洋大国……其酋沙米的喜遣使从庆入朝,贡方物。(永乐)三年达南京,封为国王,赐印诰及文绮诸物,遂比年入贡。”郑和下西洋时曾多次出使古里国,而古里国也多次来中国朝贡。在乔的纪录片中,他向印度观众解释了10至15世纪,外交使团如何频繁穿梭于中国和印度,而古里在中国古代成为了印度喀拉拉邦贸易港口的代称。
“我找到了一些研究古里国和中国外交关系的论文,发现古里国的大使声称他们在明朝的宫廷中得到盛宴款待。郑和从中国的东海岸航行到了世界各地,当这些船队回到中国的时候,也有可能会带一些当地人一起返航。这让我非常好奇,我想知道印度人在古代中国发生过什么故事,以及是否有他们在中国的记录。因为在印度已经找不到更多文献了。”
乔打听到,在13世纪末14世纪初的元朝,有印度马拉亚里人举家“移民”中国,于是他开始采访调查:“有些人能证明有家族从古里国举家搬迁到了中国,但却不知道他们的后裔如今身在何方。”在长达两年的研究中,线索多次查着查着就断了。比如一位古里国的葛姓(音译)大使在16世纪到达了福建,并留下了碑文记载,但毫无关于他后人的信息。
乔穿越了2万公里,从印度找到上海、北京,最终才在广西找到了几百年前有迹可查的古里国后裔:马先生一家。
“马氏家族在元朝从印度迁到了中国,从他们抵达中国的第一位先祖马利克(音译)开始,就精心记录下了家谱,除此以外,我没有找到任何一家中国家庭还明确记载有古里国的血统。”
乔见到马先生这位古里后裔时,不由激动地热泪盈眶:“马先生的妻子看着我们说,‘你俩都是老乡。’回忆起来,这是一次非常有趣的经历。”马先生是古里国马拉亚里人第14代后人,他仍保留了家谱,从中确实能找到许多记录家族历史、通婚的线索。
而乔把这段旅程拍成了43分钟的纪录片,相对于枯燥的学术论文,有趣的纪录片能吸引更多人关注。比如有一位喀拉拉邦的老渔夫反复叨叨,元朝的忽必烈才是制造发明渔网的人。“我们知道,这些民间故事并非真实的历史,但添加一些传奇的叙事元素很有趣。”乔把这个片段也放进了纪录片里。
在喀拉拉邦,这些和中国有关的历史悠久的传闻已经深入当地人的内心。而21世纪以来,中国故事也越来越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2003年,乔在尼泊尔首都的新闻杂志工作时,“所有人都在讨论中国故事。在我离开杂志的时候,我发现如果我想进行学术研究,我应该更密切地研究中国。当然,我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的时候,中国故事已成为国际政治中最前沿的话题。”
乔偶然发现,中国和印度的互动在15世纪达到顶峰,但两国文化之间的互动长期被遗忘了:“事实上,中国和印度当时非常厉害,贡献了全世界50%的GDP。”该纪录片目前正在印度许多大学举行放映活动,并将参加意大利的罗马纪录片电影节和立陶宛的国际独立电影节。“我觉得我们看待中国的方式需要很大的转变,鲜有人知喀拉拉邦和中国有过如此丰富的互动历史,希望这部电影能激发对中国全新的想象,推动研究者踏足中国实地考察,而不仅仅是收集文字材料。”耶鲁大学的一名福克斯国际学者表示。
乔发现,虽然尝试拍摄电影会不可避免地带来挑战,但他已经不想“回头”做论文了:“在我开始拍摄之前,我只能在停车场练习,我还和同事一起模拟采访的过程,来给自己打气。”他的下一步作品也将是一部电影,并进一步探索中国和印度的历史渊源。
编辑制作:吴钰
责任编辑:王彦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