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科技创新支撑上海率先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策略”暨“上海经济”论坛理论研讨会在上海社会科学院举行。与会专家学者济济一堂,共同为科技创新支撑上海率先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献计献策。
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应用经济所所长干春晖研究员指出,科技创新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第一驱动力,也是适应国内外环境复杂变化的迫切要求。西方一些国家虽然意识到“脱钩”中国不可行,但北美、欧洲等在紧锣密鼓制定科技领域去风险、去中国化的策略,今后我们可能面临更加严峻的形势。上海如何进一步发挥好科技创新引领作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抢占先机,参与国际竞争,实现率先垂范,跨越发展,既是机遇也是使命。
上海科技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汤天波对该项目立项背景做了介绍,他指出,“科技创新支撑上海率先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策略研究”在上海2023年度“科技创新行动计划”软科学发布中排在第一个,目的在于从宏观层面对接国家重大战略,探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上海科技创新如何发挥好作用和如何发挥科技作用,特别是要打开思路,探索上海科技创新的新路径和新需求。
上海社会科学院应用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汤蕴懿研究员代表课题组发言。她指出,科技创新支撑上海率先实现中国式现代化,面临战略升级和城市升级的两大背景。从战略升级角度看,科技创新及整个经济周期与现代化进程同步,一方面科技创新加速推进多点突破,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周期,主要创新型国家围绕智能、低碳、健康等方向,在是半导体、人工智能、区块链、脑科学等通用技术前沿强化部署,政产学研用金服整体推进,科技创新成为国家现代化竞争的战略支点,但也带来国家间的竞争博弈在加剧;另一方面科技创新加快推进产业分化与迭代,尤其是疫情以来数字技术的加快运用,数字经济占全球经济产值已经从2020年的43%上升到了现今的62%,导致不同行业之间、不同企业主体之间,高、中、低不同收入国家之间的分化正在加剧。在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现代化后半阶段,中国已经处于相对平等的竞争状态。有所不同的是,作为人口规模巨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现代化过程表现出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化扁平发展和同步推进,如何以高水平科技自强自立来做支撑,如何完善创新协同机制和完备体系,如何防止创新带来的分化和不平等,是科技创新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考量。从中国式现代化和上海城市升级演进路径来看,需要聚焦两对关系。一是效率和均衡的关系,二是引领和开放的关系。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张晖明教授认为,科技创新支撑上海率先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策略研究,应该聚焦一些关键点,找到一些突破点。一要要做好上海的现状评估,可以通过比较找到上海的明显短板;二是要重视对接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创意-创新-创业-创造”的演进,揭示了研发型企业的工作链条,即创意课题化、课题成果化、成果产品化、产品产业化、产业规模化、规模市场化、市场国际化。选择带有引领性行业的头部企业,研究分析其工作链、技术链,有利于处理好创新链、技术链、价值链、产业链、市场链之间的关系。因此,需要从三个方面着手推进,完善创新环境,重视在体制机制上做文章,调动创新一线劳动者的积极性、市场竞争主体企业的积极性,让所有参与者形成比较舒畅的氛围。
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院长杜德斌教授认为,教育、科技和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也是上海率先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上海在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强国等领域应大有作为。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上海应着力营造有利于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成长的良好环境,加快培育科技领军企业,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在率先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支撑作用。
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长聘特聘教授陈强提出,当前科技创新包含多层重要意义。一是,科技创新要确保国家总体安全。要增强对创新链、产业链关键环节的控制,一旦发生危机情况,确保涉及国计民生的关键产业能够不受大的影响,重点产业链能够继续运转。二是,科技创新要为未来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保障。虽然现在科技进步在不断提升,但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提升略显乏力,逐步进入高原状态,要努力解决其中的裉节问题。三是,科技创新要体现社会温度,满足老百姓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向往的需要。四是,发展空间需要进一步突破。在努力推进科技创新治理范式转换的同时,应加强未来发展的前瞻性布局,比如高水平大学建设、大科学设施运行效能提升、人工智能驱动的科学研究等。
上海科技管理干部学院原院长王建平指出,上海未来科技创新不可能什么都做,可以抓住以前布局的生物医药和芯片,在创新层面上多做文章。上海作为龙头,要有墙内开花墙外香的气派,我做创新,你做产业,与长三角共享,才能真正成为长三角创新龙头。在未来的新赛道,在自立自强这个层面上,科技支撑不一定局限于赶超、局限于精度,保证产业安全也至关重要,既要适应总体发展水平,也要弯道超车、颠覆式创新引领。另外,健康产业是上海未来非常重要的一个领域,可以运用最新技术支撑,实现居家养老专业化,集中养老家庭化。
上海社会科学院应用经济研究所李湛研究员认为,科技创新支撑现代化,西方与中国的现代化和科技场景明显不同。中国式科技创新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特殊方式和路径。第一,首当其冲是要创造科技创新的优势,让更多领域冲到领跑的位置上面去。建设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是创造科技创新新优势的关键一招。第二,要通过科技创新创造上海经济发展新优势。重点是坚持创新驱动,实现高质量的新供给。第三,围绕现代化产业发展和企业发展,抓高质量示范型的科技创新载体,破除税收第一的心魔,打造一批真正标杆型孵化器。第四,要进一步强化科技与文化的深度融合,推进文创产业的科技创新。第五,科技创新归根结底还是要靠制度保障。要加强基础研究特区、科技创业特区、基本政策特区建设,把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当做基本经济制度。
本次会议由上海社科院应用经济研究所主办,“科技创新支撑上海率先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策略”课题组和“上海经济”论坛联合承办,创新经济研究室协办,来自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等近40多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研讨。
作者:徐炳胜
编辑:陈瑜
责任编辑:杨逸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