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知道VR/AR为何物,又要赤脚朝前奔去弄懂AI在未来的优势,才理解区块链的颠覆性原理,又必须学习5G的革命性变革。一方面是对自己知识结构落后的“恶补”,另一方面2017年《第十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近四成的成年国民认为人均年度阅读纸质书4.66本的阅读数量较少。这两种自我认知,其实是通向民族复兴道路上的中国人深层次的知识焦虑。如何处理这样的矛盾?曾担任英国经济学人集团欧洲金融(亚太区)总编辑、现任《经济学人·商论》主编兼《经济学人》中国编务主任的吴晨对此有长期的观察和心得,他服务的《经济学人》的创刊宗旨是:参与一场推动前进的智慧与阻碍我们进步的胆怯物质之间的较量。上周六(1月12日)下午,吴晨以趋势专家、商业观察者、读书人身份,在建投书局的“我们的观看之道”系列讲座里做了《如何建构面向未来的知识体系》演讲,既和听众分析了“书非借不能读也”的古人恒定原则的当代应用,也分享了如何获取AI知识的选书、搭建知识结构个案,又指出了出版市场外语书引进的陷阱。吴晨的观点引发了诸多听众的共鸣——面对如喷泉一般的思想市场,随波逐流只是你回避焦虑的一场欺骗,拿出大块时间去阅读是抵消时代最好的解药,也能由此搭建面向未来的知识谱系。
《经济学人》创刊的宗旨:“参与一场推动前进的智慧与阻碍我们进步的胆怯无知之间的较量”
“40岁是新的20岁”:阅读既是硬件设施又是心理准备
吴晨对当前的流行用语“40岁是新的20岁”表示了认同,并指出了这句用语的科学依据: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与医保体系的健全,人的生命上限被不断拓展,据统计,上海地区目前男性人均寿命约为82岁,女性人均寿命可达84岁,而2008年后出生的孩子预计人均寿命会超过100岁,因此对于很多人而言,40岁只是生命的一半,甚至还不到生命的一半。
一方面,在终生学习时代,每个人的知识储备实际上只有6-8年,一旦超出这一时限就需要进行更新,而随着科技发展,我们的更新频率只会越来越快。因此,要做好“40岁是新的20岁”的准备,首先就是要做好知识的储备。
另一方面,“40岁是新的20岁”是要求人们在40岁时仍能像20岁一样做好重新出发、面对挑战的心理准备,积极地与世界互动。在一个快速变化的世界里,人是很容易产生焦虑的,国外使用FOMO这个词来描述这种焦虑,即the fear of missing out,在忙于眼前事务时,总会害怕错过某些机遇,被时代甩在后面。而阅读可缓解这种焦虑,它使人逐渐慢下来,帮助我们保持生活、工作、学习的平衡。吴晨把FOMO改成了JOMO,即the joy of missing out,认为阅读的意义就在于使人享受当下,产生即使错过了这班车还会有下一班车的淡然与笃定,如同《论语》中孔子的弟子颜回,“一箪食、一瓢饮,人也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现场听众聆听吴晨分享如何获取AI知识的选书、搭建知识结构
以AI为例,带着问题选书并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寻找自己阅读的方向是非常重要的。每个人读书的出发点都不一样,有些人尝试从文学书籍中寻求精神的慰藉与人生的意义,也有些人则为了弥补知识的空白大量阅读着非文学类书籍。而《经济学人·商论》则提供了一个新的出发点——带着问题去阅读,这要求我们关注前瞻性的议题与趋势性的话题。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对这些前瞻性议题与趋势性话题的讨论在一定程度上也在回应着中国正在面对或者即将面对的问题。对人民币国际化、城镇化、监管变化都做过及时跟踪的吴晨以他对前瞻性话题——AI的疑问为例,为现场听众展示了他是如何带着问题根据不同领域的权威媒体的书单进行阅读与思考的。
近年来,在科技领域热度最高的话题便是人工智能,吴晨敏锐地感知到人工智能本身的意义、人工智能对各行各业的影响、以及各个领域的专家是如何看待人工智能的这三个问题是进入这一话题的重要方向。通过对相关书单的筛选,他将阅读范围选定在《机器与人》《预测机器:AI极简经济学》《生命3.0:人工智能时代的人类》《深度思考——人工智能的终点与人类创造力的起点》与《AIQ》五本书。
2017年《纽约客》杂志封面漫画也关注了AI问题
《机器与人》的作者是两位西方资深人工智能研究者和实践者,通过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功能分析,反驳了学术界与舆论界普遍的人机对立的观点,指出人类社会将会走向一个与机器共融共生的时代。
《预测机器:AI极简经济学》以电力照明取代蜡烛的影响为例,引导读者思考当人工智能的成本降低到一定程度时,会给生活带来怎样的影响,其核心内容是“人工智能当前的进步浪潮给我们带来的其实不是智能,而是智能的一个关键组成部分——预测,预测是决策的核心输入。”,书中指出许多商业问题都是为了解决预测的问题,如机场贵宾室就是解决预测不够准确的方案。
《生命3.0:人工智能时代的人类》中,身为物理学家的作者麦克斯·泰格马克预测了超级人工智能时代人类的12种未来与3种结局,虽然著作指出了超级人工智能对人类的威胁,但坚持了人类是不会被人工智能主宰的观点。
《深度思考——人工智能的终点与人类创造力的起点》作者加里·卡斯帕罗夫作为与超级计算机“深蓝”展开世纪对决的国际象棋手,通过国际象棋程序的发展考察了人工智能的发展历史,指出人工智能可以计算,但不能完成最深度意义上的思考,这是只有人类才能完成的。《AIQ》则从人类要向AI学习的角度,总结出如何培养像AI一样处理事件的逻辑能力的方法。
这些书籍不仅在知识层面解决了当今社会大众的困惑与焦虑,也从不同的领域提供了富有多样性的看问题思路。北外文学学士、俄亥俄大学新闻学硕士、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亚太国际硕士的吴晨表示面对时代的发展,首先要直视的就是科技带来的变化,作为非专业人士,也许我们无法理解科技本身的逻辑与发展,但我们可以去了解科技给经济、社会、生活等日常领域带来的巨大变化与重要影响,并从历史脉络中去寻找可以互相印证的答案。在这一意义上,带着问题选择书目是非常重要的。
《机器与人》《预测机器:AI极简经济学》《生命3.0:人工智能时代的人类》等书是吴晨在人工智能领域的阅读书单
警惕书籍现象级大卖背后的营销误区
在介绍书目选择时,吴晨提到了中国出版界的一个特殊的现象:在欧美并未大卖的《原则》在中国达到了现象级的销量30万本,《人类简史》三部曲大卖了240万册。吴晨首先肯定了这种现象级销量带来了实体书的市场繁荣,但另一方面,现象级的大卖数据很容易遮掩住读者选择其他同样优秀的作品的可能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以数据造星、使创作者透支思想与灵感的可能性。
吴晨发现这种现象级大卖的书籍多数是英文著作的译介作品。中信出版社总编辑向吴晨透露,每年全球英文新书出版量大约有100万册,去除虚构小说类仍有40万册的非虚构作品,而中国全国每年引进英文著作量仅有10000本,其实6000本为儿童书籍,在剩下的4000本中可以称得上是高质量的作品仅有100本左右,这相对于英文著作的每年出版量是相当微弱的。由此,吴晨呼吁,出版市场不应放弃对英文书籍的译介与引进工作,英文世界也有大量的知识积累,也可以促进全球化时代国内读者英语的阅读水平。
在欧美并未大卖的《原则》在中国达到了现象级的销量30万本,《人类简史》三部曲大卖了240万册
未来的知识体系,更重要的是思想的输出
由于社会节奏的加速,很多人选择通过知识付费的模式获取现成的知识。吴晨肯定之余指出以为获取到的信息就可以构成自己的知识体系,那就大错特错了。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与旁人不同的启迪与愉悦感,才是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认为构建自己的知识谱系,很重要的一点是能把自己的所得表述出来。对国内的趋势性的话题有自己独立的思考、根据自己的疑问选择书单进行阅读与记录、在阅读完一系列书籍后能够对产生疑问的话题形成勾连性的理解、最后再通过文字等形式把自己的理解与思考表述出来,这才是一个合理的知识体系的完整流程。
吴晨以阿图·葛文德的《清单革命》对这个完整的流程进行了阐释:作为一名医生的作者对于自己专业体系内的医疗问题产生了疑问——“为什么本该在90分钟内完成的心脏急救检查,成功率不到50%?为什么会有高达2/3的死刑判决发生了错判?我们到底能掌控多少?又有哪些事根本不在我们的可控范围内?”,他通过对医疗界的案例与相关书籍、甚至是航空界、企业界的相关材料的阅读与思考,发现很多时候都是细小的错误带来巨大的影响,以清单的形式进行专业工作可以减少因为细节疏忽造成的“无能之错”。《清单革命》的意义不仅限于其内容本身,它对于我们建立属于自己的面向未来的知识体系也有很重要的启示意义:一名医生在发现问题后,通过自己的阅读与思考后,通过作品对自己的观点进行了阐释,不仅回应了社会问题,也促进了非专业人士对自己的行业的理解。
《清单革命》的作者阿图·葛兰德是《时代周刊》2010年全球100位最具影响力人物榜单中唯一的医生
我们现在正在从一个有形资产主导的世界向无形资产主导的世界转型,这里的无形资产包括IP、知识产权、管理、经验、商业机密等等。去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之一罗默曾说:“知识与创意将是未来经济发展最大的推动力。”可以说,建构自己的知识谱系并向外输出自己的思想与创意是把握未来的机遇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有读者质疑吴晨,认为如今的思想市场与知识经济是由资本主导的,这可能会存在阶级固化的危机。吴晨则表示,缺乏经济基础的群体可以对公共资源多加利用,但不论经济基础高低,最重要的还是要——行动起来,多读书,多发表观点。
作者:夏佳丽、李念
编辑:袁琭璐
责任编辑:李念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