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想顺利应聘社区工作者,你可能平均要PK掉9位对手,甚至更多。
来自市民政局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市16个区预计招聘社区工作者3425人。截至5月15日,已有12个区启动招聘工作,共有36191人报名。
十里挑一的招录比,足以折射社区工作者的报考热度。与往年不同,相关单位今年联合印发《2023年面向本市应届高校毕业生专项招聘社区工作者的工作方案》,其中明确:各区充分挖掘社区岗位,原则上2023年所有新招聘岗位全部面向应届生开放。
这意味着,部分有工作年限门槛的岗位,今年也向应届毕业生敞开,大家拥有更多选择和适配的机会。
为让年轻人更好地了解社区工作,市民政局今天举办上海高校应届毕业生社区工作者专项招聘宣讲会,邀请“小巷总理”们以“第一视角”剖析收获,分享心得。
社区工作既考验本领,也包容梦想
踏入社区不足一年,00后社工李文静褪去最初的青涩羞赧,与社区爷叔阿姨打成一片。面对与自己有年龄差的居民,刚开始她也不知该从何开口。后来,她从老书记身上学到了“拉家常”的诀窍。一句简单的“你吃过吗”,就能打开阿姨爷叔们的话匣子。
社区工作者,看似寻常,但也考验人际交往的本领能力。与居民们打交道,个中的尺度拿捏可谓是智商、情商的双重考验。面临同一桩矛盾,有些社工被居民们绕了进去,而有些社工则能四两拨千斤地找准靶心,厘清问题、找到解决路径。
有些人认为这份工作是一地鸡毛,但也有人将社区视为情感家园。徐汇区凌云街道梅陇六村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卫华看到的还是社区的包容性,“年轻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一方天地”。
令卫华印象颇深的一位年轻社工,此前曾从事过品牌门店销售,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来到社区。卫华看中她丰富的人际交往经验,专门安排其接听12345投诉热线。半年过后,这一在不少社工眼中最难“啃”的硬骨头,却硬生生被她柔和化解。“过去的销售经验,帮助她从庞杂的信息中精准捕捉关键诉求点,并精准对接相关部门跟进解决,问题也迎刃而解。”卫华这样剖析。
社工薪酬稳步提升,近4年涨幅约三成
如今提起“小巷总理”,卫华更有底气。这份自信,正源于社区工作者可期的职级晋升。“我是一名享受公务员待遇的社区工作者”,每逢遇到年轻学生来取经,她总会这样自信地介绍。
目前,全市社区工作者队伍总数约5.8万人,平均年龄40岁,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占92.5%,党员比例28%。近年来,上海持续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不断拓展职业发展空间。比如,畅通优秀社区工作者进入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的通道,在事业单位、街镇公务员招录中,优先招录、定向招录社区工作者。同时,探索优秀社区工作者选调进入公务员、事业编的渠道,并在定级时对其基层工作经历予以承认。
从薪酬结构看,社区工作者实行“三岗十八级”薪酬标准。设立负责人、主管、工作人员三类岗位,其薪酬水平按照工作年限、受教育程度、相关专业水平设置为18级,薪酬等级随其工作年限的增加和岗位提升而提高。这些年来,队伍薪酬水平持续提升,职业保障进一步加强,近4年涨幅约30.3%。
“曾经的职业天花板被打破、薪酬待遇稳步增长,‘小巷总理’这个职业也能有更多出路。”在卫华看来,年轻人到社区,更多是一种自我增值和磨练。灵活自由的出入机制,让社工这份职业既能成为人们的终身事业,也能成为人生“中转站台”。
为鼓励支持更多优秀年轻人留在社区,相关部门更从制度设计入手,提升“小巷总理”的荣誉感。譬如,加大从优秀社区工作者中发展党员、选拔人才的力度,积极推荐其担任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对在一线担当作为、工作业绩突出、群众普遍认可的社区工作者,民政部门也积极搭建平台,给予表彰奖励。
作者:王嘉旖
编辑:占悦
责任编辑:苏展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