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问询台每天上演的大多是不起眼的小事情,繁忙而琐碎。然而,在这个看似平凡的岗位上,上海浦东国际机场现场问询“翔音组”最近迎来了自己20周岁的生日。20年来,一个班组从无到有,由一个小小柜台成长为一支品牌班组,他们不仅是浦东机场的“窗口第一岗”,也是上海的“窗口第一岗”。
在“翔音组”品牌领衔人史志瑛看来,机场不仅是一个交通运输平台,还应是一个有温度、有色彩、有故事、有生命的场所,是一个城市的名片和文化的符号,“因为最终留在旅客心中的,不是我们,而是我们致力于打造的城市窗口形象。”
只要能帮助旅客就是有意义的
“翔音组”前身是1999年浦东机场通航时的导乘服务。2002年虹桥机场大面积航班东移后,“翔音”品牌应运而生。如今,“翔音组”共有46名成员,在T1、T2设有4个旅客服务中心和1个商务中心。
“20年前,大家可能对航空出行还略有陌生,所以当时旅客问的一些基本都是流程性的问题,比如在哪里可以值机,在哪里办票,在哪里可以托运,或者是安检在哪里。”在史志瑛看来,“尽管一个问题我已经回答过几千几万遍,但对于每一位旅客都是‘唯一’的,只要能帮助旅客就是有意义的。”
譬如,有旅客生气地将无法托运的指甲油直接放在了服务中心,没想到问询员用快递方式给对方寄了过去;有旅客坐飞机前要把篮球放掉点气,正为买不到放气针而一筹莫展,没想到服务中心轻轻松松就拿出一根来。细节还藏在服务中心桌面上那几张标着字母的特制纸牌里。当旅客咨询值机岛具体位置时,问询员生怕读音混淆,如B和D,G和J,M和L等,“翔音组”索性制成卡片,让旅客一目了然,因为旅客一旦“听错”便会增加误机风险。
“爱心通道”服务项目同样来自于旅客需求。班组长王黎娴回忆道:“2004年时,一位老人想给出国的女儿一个拥抱,但此时女儿已在登机口,我们就找到了这位女儿,代替老人‘传递’了一个拥抱,从那时起,我们就创建了‘爱心通道’服务项目,为的就是最大限度满足旅客的特殊需求。”
如今,“爱心通道”服务项目可以为无人陪伴的70岁以上的老人、孕妇及残障等特殊旅客,免费提供行李手推车服务及优先办票、优先通关、优先边检、优先安检、优先登机一条龙服务。
首问负责、百问不厌、温馨有礼、宾至如归
疫情前,“翔音组”的单日问询量能达到3000人次。目前,随着防疫新政的不断出台,浦东机场的客流也在逐步回升,近日,国内进出港客流日均已经达到了5、6万人次。随之而来的问询量也同步增加,仅T2航站楼的出发层,日均问询人数就达到了2000人次。
现场问询服务,看似是组员与旅客之间简单的一问一答,却包含着“翔音组”的服务宗旨,那就是:“首问负责、百问不厌、温馨有礼、宾至如归”。
同时,多年来,“翔音组”始终坚持创新,在时代与岁月的更迭中,勇立潮头。顺应时代潮流的同时,发现新形势、解决新问题。自成立以来,逐年推出各类服务法。
比如“翔音组”总结的“1Q3A服务法”,即用三种不同方式来回应同一个问题。由于每位旅客的认知程度不同,有时部分旅客或许难以理解问讯员常用的标准化回答,这时问询员就需要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述同一个答案,这样旅客更易于理解。而“快速分类服务法”——即根据旅客的着装、面部表情和问题类型,对旅客进行快速分类,并针对不同类型的旅客提供相应服务——不仅让问询员改变了以往枯燥、机械化的服务模式,大大提高了问讯效率,同时也让旅客体会到了更为个性化的服务。
而现在,组员们工作时都戴着口罩、面罩,无形中“拉开”了与旅客之间的距离,于是“翔音组”推出了微笑服务法,用“挥手先问候”“侧耳来倾听”“微笑显明眸”等方法,给旅客以关切的印象,再次“拉近”与旅客的距离。
未来,“翔音组”将进一步传承品牌精神,以一体式服务为目标,进一步拓宽朋友圈,延伸服务链,努力撬动楼内的信息集成和服务联动,不断满足旅客对美好出行的需求和员工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作者:张晓鸣
图:张伊辰
编辑:占悦
责任编辑:祝越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