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点明了超大城市的发展方向。
今天,超过60%的人口生活在城市,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我们的城市越来越美好、越来越安全。但是近年来,受世纪疫情和复杂外部环境冲击等因素影响,城市安全形势严峻复杂,统筹发展和安全面临很大挑战。
机遇与挑战并存,数字化工具在城市治理、城市运行中被运用得越来越深入,融合得越来越好。这些探索从管理需求、治理需求出发,探索城市运行数字化解决路径,尤其是应用于城市运行安全管理,丰富了数字化治理运用场景,也在为更安全的智慧城市发展打基础。
中国城市化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城市安全面临新挑战
在一个14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走出一条符合自身实际、具有自己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是一个宏大而深远的时代命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城镇化为城乡居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提供了巨大平台。
人口和其他资源在空间上集聚,就形成城市,城市天然是一个庞大、开放的复杂运行系统,也注定了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城市风险与城市化相伴相生。我国城市化发展的不同阶段,城市安全面临的挑战也不同。
改革开放初期,“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摊大饼”式粗放扩张积累了很多“城市病”。
最近十年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以人为核心的城市化,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城市安全面临的挑战也有了很多新特征。
一是城市运行安全管理难度大,传统安全生产领域管理呈现新特征。城市意味着生产和生活在物理空间和“社会空间”上高度融合,“围墙内”的安全生产,损失会波及“围墙外”,还会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而且,随着安全生产管理的日趋成熟,生产安全可控度日渐超出了运行安全的可控度。城市运行安全的管理难度还将继续凸显。
二是我们面临的挑战更加复杂,百年变局的不确定性,世纪疫情持续,气候变化,能源结构调整,科技高速发展带来的挑战,城市安全面临的挑战更复杂,灾害的极端性往往超出过往的认知,超乎既有的经验,超越原有的承载力。
三是人们对于城市安全这一公共产品的期待更高、要求更高,关注度更高。人民城市建设的要求要求不断提高风险防控能力,将工作重心进一步向事前预防转型。
城市安全是一个复杂的数治场景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其中就指出:要完善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平台,健全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及时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点明了信息化支撑的作用。
近10年,我国科技产业全面发展:中国高技术产业研发投入强度从2012年的1.68%,提升到2021年的2.67%;这十年,中国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5G网络,2021年网民人数达到10.32亿人,连续9年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网络零售市场……这些给我们各行各业都带来巨大变化,也为城市数字化转型奠定了基础。
城市的数字化转型要落实在一个个具体场景中,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生命和利益,事关发展大局和社会稳定,是满足人们基本需求的公共产品。城市安全是数字化治理的重要场景,也是一个复杂的场景。“场景”不仅包含了一个物理空间,也包含了这个空间里复杂的“人-事-物”交互。一项数字化技术在一个场景中应用得好,就是指技术要能匹配这个复杂的环境。
这不仅是个技术问题,也是个管理问题、治理问题。我们做技术的能反复强调场景,就是一种从需求出发、从现实的复杂性出发的思维方式。
与安全生产管理不同,城市运行安全管理对象广泛、复杂。我们传统的很多管理工具是机械化思维下的工具、方法,在“围墙内”的安全生产领域很实用,但是在城市运行安全这个场景下,确实有一些地方不适应。
例如城市生命线管理燃气安全,不仅涉及生产端、制造端,还涉及广大非专业的使用端,不可控因素多,管理难度大。社区治理也是类似,社区和工厂是完全不同的场景。城市运行管理对象的复杂性和工厂里流程化、系统化的组织形态完全不同。这样的管理对象,不是工厂里经过长期专业训练的技术工人,而是在市场中自由的、对安全认识千差万别的主体。
在这样的场景实现安全目标,必然要进行多方面的探索:体制、机制要创新。当然,科技是一个很重要的抓手,要探索通过技术手段“助推”不同主体参与到治理中来。信息化、数字化是运行管理水平提升的新动能,也是很多治理难题的破局点。
数治善治,拥抱新技术直面新挑战
数治善治,从城市安全角度看,城市数字化转型已进入全面发力阶段。新技术带来新思路,对构建更完善的风险预警体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面对城市运行安全的复杂性,要思考的是:如何更好的直面转型带来的新问题,如何在全面转型中用好新工具。以下几点值得关注。
一是守护城市,始终以人民之需为导向
首先要强调的是,科技创新,始终要以人民之需为导向。
城市,是人的集聚,城市是人的城市。在数字化转型之下,人民城市还有更丰富的内涵。
在未来城市中,市民不仅是城市数据的贡献者,同时也是城市治理的参与者、城市服务的开发者、城市创新的驱动者。在重大突发事件中,每一个市民都是参与者,也是守护者。
人民城市,以人为核心,在数字时代,有着更丰富的内涵,值得深思、探索。
二是防范数字风险,要有系统性思维
数字化转型,以及运用各种数字工具,人们面临的安全问题不仅是物理世界的一场事故,而是信息世界和物理世界高度融合,城市运行系统的脆弱性有了新的表现形式,其产生的危害可能是系统性的。
一方面数字化转型中,越来越多的“无人”场景出现,对数据依赖程度越高,一旦出现问题就可能造成系统性瘫痪。而且一旦被攻击、被劫持或自身运行发生错乱,难以直接、快速进行纠正。另一方面设备、器材、芯片、软件等数字化生态链复杂度极高,任意一个环节被植入后门或存在高危漏洞,就可能导致整个系统乃至所有相同的设施遭殃。
三要对数字化转型中的隐蔽风险保持警觉
城市数字化转型中蕴含的风险,具有极强的隐蔽性,我们要保持警觉。
物理世界质量缺陷、安全隐患的确定相对直观。信息世界风险的隐蔽性更强,人们很难判断数字安全的发现机制是不是可靠。未来,这一现象还会愈演愈烈,人工智能运用越来越广泛,客服机器人、各种智能工厂、各种智能识别技术都在迅速推进。人工智能算法模型的可靠性与安全性还很难确定。随着对无人系统业务需求种类的飞速增长,系统对于人工智能算法的依赖性也日益提高。而作为算法“黑箱”的人工智能无法提供其机理的解释性,则其结果的正确性与安全性也难以量化,同时,深度学习模型存在泄露的风险。这种“黑箱”内的隐蔽风险,很可能是我们智慧城市安全的重大挑战。各种隐蔽风险,是智慧城市安全的重大挑战。对于这些,要保持高度警觉。
四是将数字化工具运用在风险防控的全过程
在城市风险防控的全过程中,要实现“数据化观”,坚持问题为导向,强化综合能力,要围绕城市的典型风险,加强关键参数及状态监测能力。要实现“信息化管”,坚持以需求为导向,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形成长效机制。要实现“智能化防”,坚持以问题为引领,打通数据壁垒,提升预判能力,全面加强“技防”能力。还要坚持“智慧化统”,要紧扣需求,实现风险防控、应急决策、应急指挥的系统管理。
在韧性城市建设中,数字化工具也要更具韧性。要系统分析物理世界的风险,统筹数字世界的工具与物理世界的工具运用。可以从功能的多样性、模块化、冗余度三个角度发力,以多样性应对未知风险,以模块化阻隔风险放大,以冗余度提高承灾能力。让更智慧的城市也更具有韧性,从而应对日益多发的不确定性挑战。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数字化转型的发展史是一部技术发展史、产业变迁史、治理变革史。
今天我们还处在智慧城市的基础建设阶段,从基础建设阶段开始,就能秉持技术向善理念,更好地服务社会。
作者:同济大学城市风险管理研究院 孙建平 苑辉
编辑:陈云峰
责任编辑:王蔚